在新情境中实现历史知识的积极迁移

2013-04-29 21:14王建仁
考试周刊 2013年61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基础知识命题

王建仁

高考历史命题,年年推陈出新,但百变不离其谱,那就是“新情境”。历史教材虽然是学生复习备考的依据,但在“新情境”的天地里,仅仅掌握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知识,未必就有了能力。能力形成与否要看能否在新的情境中实现历史知识的积极迁移。

一、适应历史命题的新情境

高考命题的基本意图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和理论要求,并通过设计新的情境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从命题角度讲,只要教材有足够的知识内容作为依托,命题总是选择理论层次合适,历史概念准确,史实内容丰富,涉及学科能力因素较为全面,且利于学生展示思维个性、发挥学科水平的这类题目。可见,课本只是高考命题的依托,更重要的是运用已有知识,适应新情境,解决问题。

历史考试意图与历史教育是“神似而非形似”。新情境离开了原有的、现成的知识网络,选择新的材料、新的理论信息,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对应试者提出新的思考程序,要求将静态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知识组合。因此,历史复习中切忌死记硬背的不良方法,应多阅读材料,从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能适应“神似而非形似”的意境,实现所学知识和命题意图的对接。

二、实现历史知识的正迁移

知识的迁移通常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表现形式。所谓正迁移,即积极的迁移,是指把已掌握的某些知识准确地、灵活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如不能将所学知识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甚至出现知识的混淆、窜位或张冠李戴的现象,就是负迁移。只有正迁移才是能力形成的主要标志。就像造房子不仅需要准备好一定数量的原材料,而且需要建筑师恰到好处地安排好这些原材料。解答好一道试题,既要有历史基础知识的原材料,又要“调兵遣将”,按题意把相关知识安排到需要的地方。只有具备了这种积极迁移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高考命题的新情境。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懂得并利用迁移的规律,学会积极迁移知识。只有长期坚持将历史发展置于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动态环境中考察,才能养成良好的善于联想的思维习惯,才能在新情境中探究问题时,从此事物自身的发展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上构筑各种形式的联想跨度,形成纵横捭阖的解题思维,实现知识的积极迁移,有效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炼就迁移知识的真本领

怎样培养自己迁移知识的能力,具备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真本领呢?可以从以下最基本的方面努力:

首先,要在理解的前提下,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实现积极迁移的基础和前提。能力不是头脑中固有的,是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之后,经过科学训练产生的。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而要以理解为前提,在理解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为知识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要有目的地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必须从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入手。这是因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就谈不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积极迁移,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还必须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它主要指思维的准确性(即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准确地思考问题)、广阔性(即能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敏捷性(即思维能力快速准确,善于当机立断)和灵活性(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新的情境中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地积极迁移知识。

最后,要有良好的学风,善于优化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的过程。有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较少出现负迁移,而有些学生负迁移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与他们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方法有较大关系。凡是在学习中频频发生负迁移现象的学生,往往学风浮躁,不求甚解,审题粗心大意,答题南辕北辙;往往不善于独立总结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单纯依赖无意识记,不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分类,完不成迁移,形成不了能力。因此,要培养优良学风,优化学习方法,把书读细、读懂、读活,把记忆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真正实现知识的积极迁移。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基础知识命题
根据已知条件思考问题
利用问题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
按图索骥
掌握基础知识
思考问题要全面
下一站命题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