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爱拉京胡的“预警机之父”

2013-04-29 00:44:03贾子建袁于飞吴志菲梁伟刘莉
讲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京胡预警机研制

贾子建 袁于飞 吴志菲 梁伟 刘莉

2013年1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和“双位院士”郑哲敏一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当梅兰芳的戏曲从耳机里流出,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的好感顿生。”

1938年,王小谟出生在上海。其父曾做过冯玉祥的参谋。当年闻听冯玉祥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王小谟的父亲就携家眷从上海赶去北京投奔。不料冯玉祥中途发生意外,没了依靠的王小谟一家只得在北京的一个大杂院租房住下。

京剧是当时中国的“流行音乐”。每有闲暇,大杂院里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京胡一拉,就开戏了。王小谟总爱厮混其中,时间长了也渐渐能哼上几段。他还缠着胡琴师傅学会了拉京胡。高中时,王小谟就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此后,拉京胡、唱京剧成了陪伴王小谟一生的爱好。

2006年,在预警机工程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被诊断身患淋巴癌。他面对疾病的淡然超出了身边人的预料:除了与来探望的同事讨论预警机项目和发展战略外,就是拉京胡。就这样,乐观的他吓退了“死神”,此后他逐步康复并继续投身到科研中去。

对京剧的热爱,直接促成了他此后的专业方向——无线电。小时候没钱进戏院,王小谟就想从收音机里听戏,但家里买不起收音机。宣武门附近有个小市场,那里出售日本人留下的旧货。王小谟就用积攒了几个月的早点钱,买了一个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一根铁丝当天线。一番鼓捣后组装起来的东西竟然能发声。“当梅兰芳的戏曲从耳机里流出,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的好感顿生。”王小谟回忆说。

从此,组装收音机成了王小谟的一门“手艺”。他后来发现,收音机和雷达的原理都是无线电接收,只是雷达更复杂一些。比如五灯收音机的“超外差”,现在雷达上的接收机还在用。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在读期间,他在《无线电原理》这样的专业课上成绩始终拔尖。

“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设备有什么用?”

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南京的电子工业部第14研究所开始从事当时国家急需的三坐标雷达的研制工作。1969年,他接到调令赴西南参与组建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

38所在贵州的都匀大坪,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平地。山沟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政治运动也少。这时期的王小谟挑起了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的担子,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长达13年的研究。他大胆创新,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实现了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重大跃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这年5月,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低空飞越苏联领空数千里,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苏联地面雷达防空网,降落莫斯科红场。此事触动了王小谟向低空防御问题进行探索。

1988年,38所获得走出大山迁至安徽的机会,这是国务院三线办批准向外搬迁的第一个科研院所,但搬迁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需要自己筹措。王小谟看准国际防务市场对中低空兼顾雷达的需求,主动打出了这类雷达的“广告”,并吸引到订单。由于三坐标雷达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王小谟率领团队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加入新的设计特点,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以超常规速度研制成了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的微波雷达。在与美俄等国的产品比拼中,取得了电子对抗性能第一、综合性能第二的好成绩,由此顺利将这一型雷达卖到了国外,筹集到数千万元的“搬家费”,更重要的是这一科研成果也满足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迫切需求。

作为总设计师,王小谟除了以身作则,不辞辛劳地带领科研人员“苦干”外,还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前的雷达车里没有空调,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个小裤头,也能看见汗毛孔里汗珠汩汩地冒出来。经常待在里面做试验的王小谟深知其苦,于是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挑战了当时“以苏联为师”的观念,需要巨大的勇气。遭到反对后,他据理力争:“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设备有什么用?”终于,专门耐高温的军用空调首次出现在了雷达车里。这种考虑人的需求的坚持此后在预警机上安装厕所的争论中又重演了一次。

“预警机并没有到头,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王小谟是雷达工程专家,更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国产预警机的成功研制是王小谟率领的科研团队20多年的心血。预警机是将远程警戒雷达系统放置在飞机上,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引导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是现代战争中的空中指挥中心。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航长机引领受阅机群分秒不差地从天安门广场飞过。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在全球视野中公开亮相。热烈的欢庆氛围中,在看台上观礼的王小谟难抑心中的激动,指着天上对身边的人说:“看!那是我们搞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是因为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没有成功。到80年代,深知未来战争中预警机作用的王小谟主动策划,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向国家提出希望研制预警机。这一倡议得到了中央的支持。90年代我国开始与外方合作共同开发预警机,王小谟受命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他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总体方案。三面相控阵每一面监测的角度是120度,那么三面就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监测。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方案。这场合作中,中方仍然面临核心技术的封锁。王小谟在合作期间就坚持主张并且部署安排了国内的同步跟进。所以当2000年外方迫于美国的压力单方面中止合同时,王小谟仍然向上级提出了“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的建议。提出这样的建议,王小谟有底气:中国当代军事电子工业,尤其是雷达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他所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具有国内电子领域最完整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及试验能力体系。

这是一个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属100多个单位、1000多名科研人员投入的项目团队,王小谟则作为总顾问负责推荐年轻的总设计师,并指导他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相控阵天线宽角扫描”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为了捕捉到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威胁信息,雷达波束需要覆盖更广的方位。“相控阵天线扫描角度”在传统教科书上的极限是正负60°,在60°以外,即使雷达能够工作,但“视力”将严重下降,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突破的禁区。但是最终工程组科研人员成功突破了传统观念,创造了预警机天线扫描角度范围的世界之最。

二十多年来,王小谟主持研制的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评价:采用相控阵技术的“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比美国的E-3C和E-2C预警机整整领先了一代。此后,王小谟又把目光聚焦在当前国际上最新的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通过“小平台、大预警”,摆脱了我国大型预警机对进口飞机平台的依赖,解决了我国预警机装备的规模建设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应用于预警机,标志着我国预警机的主要技术将从国际先进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现在王小谟每天坚持上班,每周与实验室和课题组的年轻人讨论技术问题。因为创新的脚步不会停。他说:“预警机并没有到头,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猜你喜欢
京胡预警机研制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晚风飘来京胡声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广西电力(2016年5期)2016-07-10 09:16:44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警察技术(2015年6期)2015-02-27 15:38:24
137Cs稳谱源的研制
同位素(2014年2期)2014-04-16 04:57:22
中国民族乐器(之六)京胡
音乐生活(2014年6期)2014-03-11 19:59:48
我,京胡和电脑
“罗斯福”号航母首次弹射并回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
许秦生与众不同的京胡弓
新天地(2009年11期)2009-12-08 08: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