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尽管像所有大部头小说一样有着丰富的社会、时代内容,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用六百多页的篇幅,其实只讲了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情感纠葛的故事。它的主干情节再简单不过:女主角,那时时以第三人称出现的自述者帕蒂,嫁给了正派体面的沃尔特,却在婚后与其最好的朋友、摇滚歌手理查德一夜激情,之后分道扬镳。这次秘密的背叛她一直深埋心中,心中却始终难以挥散对乏味的家庭、婚姻的失望,对自我的失望。在中产阶层美好生活的静水之下,深流着一种空虚感,无法突围,无从释放。直到有一天,沃尔特身边却出现了一个更为美好年轻的女人,帕蒂发现其实她所深爱的仍旧是沃尔特。但无力挽救、不及挽救之时,沃尔特却发现了妻子、好友共同背叛他的事实,所有人压抑的失望、愤恨都一触即发……
中产阶层个体存在的危机感在美国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不鲜见。在《自由》的开头,自述者对帕蒂的生活的描述几乎是活脱脱的小说版的美剧《绝望主妇》。帕蒂总是温柔和善,一直微笑示人,从不在别人背后说是非。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围着孩子转,研究美食、装饰房子、品尝美酒。“她业已深陷其中的这种生活,在街道上的其他居民身上才刚刚开始。”类似的描述总令我想起《绝望主妇》中的Bree,全剧序幕拉开时,她戴着与剪刀柄颜色相同的手套,甚至穿着同色的围裙,蹲在自家门前的花园里优雅地修剪玫瑰的蔓枝。在温柔和善的日常性面具底下,帕蒂的性子着实并不温柔敦厚。当邻居改建房子的噪声吵到了她并拒绝给个说法,她不动声色地划破了邻居新车的轮胎,像极了《绝望主妇》里那些善良又不乏阴暗面的主妇们。擅于表现中产阶层人生困惑的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电影《美国美人》、《革命之路》里,通过塑造或是野心勃勃却困于婚姻围城的乡村剧女演员,或是找不到人生意义与出口的、遭到妻子背叛的男人,将美国最普遍家庭的病症抖搂得淋漓尽致。在这些影视剧里,中产阶层个体的危机披着家庭与婚姻的外衣而来,反反复复,理想与现实在拉锯,个人理想的失落迁怒于婚姻这种仿佛权宜之计般的选择。小说《自由》有点与上类似,尽管题材并不新鲜,甚至不乏说教意味,我却还是被其打动了。
无论是关于诱惑之所以成为诱惑,还是描写诱惑的幻灭,弗兰岑的描写都很有说服力。
一日,理查德来访夫妻二人,沃尔特却要远行。在湖边小屋,独留下帕蒂与理查德近在咫尺,分室而睡,内心躁动的帕蒂躺在床上,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作者的描写如印象画般情感浓烈,却又是丝丝入扣的意识流:“清爽的空气不再像在漫长白昼时那样躲藏着,而是从各个角落涌了出来,但蓝色的暮光还是固执地透入每一扇窗户。那是梦之光,非理性之光,它不肯退去。为了弱化它们,她打开台灯。她的反动军暴露!一切都完了!她穿着法兰绒睡衣躺在床上,回想着过去几个小时里她说过的每一句话,而几乎每一句都使她震惊。……完全是为了逃避她自己,她拿起《战争与和平》,读了很长时间。”之后是梦游般的投怀送抱,以及懊恼、歉疚、激动人心的对话与告别。弗兰岑使我们相信了这一对爱情的真挚性,并让宿命般的哀愁久久蔓延在俩人分别之后的书页里,使人期待他们蠢蠢欲动的、充满反叛意味的(对于帕蒂来说)“下一次”。然而,再也没有。
幸福的婚姻,乏味的婚姻。沃尔特一直深爱帕蒂,用责任的方式。帕蒂一直记挂理查德,用记忆的方式。直到帕蒂和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儿子的矛盾爆发——儿子乔伊竟然爱上了愚蠢的邻居那愚蠢的女儿,并毫不听劝,毫不在意她的想法。曾经亲密的母子关系一去不复返。帕蒂多年来对婚姻潜在的挫败感与空虚感愈益加深。直到沃尔特身边出现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竞争对手:拉丽莎。帕蒂在发现丈夫对其女秘书萌生好感的同时竟然发现,那嫉妒的背后有一个事实:她其实是爱沃尔特的,而且是深爱。她的消极与躲避,毋宁是对自己的无力感和困惑。然而,“错误已经铸成”。就在沃尔特挣扎在情感与责任之间时,理查德的到来使多年来那道看似牢固实则脆弱的婚姻堤坝决堤了。那一夜,又是理查德独对着帕蒂。但曾经一触即燃的火花已经黯然沉寂。帕蒂竟然对着理查德哭诉自己对于拉丽莎的嫉妒,理查德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有趣的配角时,那感觉糟透了。曾经美得如火如雾如电一样的情愫在两人之间烟消云散。
事情往往是这样发展。婚姻仿佛是世间野心勃勃或至少是一度理想主义的男女们的权宜之计。因为对于安定感或虚荣感之类的本能需求,在适合的时候找了一个再“适合”不过的人结婚。然后,将生活加诸自身的种种疲惫与不如意归咎于婚姻必然的单调与平庸。有时候,用自己的人生“体验着对自己的失望,体验着这种失望带给我的震惊”,不失为一种悲情主义的审美人生。有的人压抑若干年,才终而投身“自由”的怀抱,幻灭与否,冷暖自知。弗兰岑却令帕蒂早早尝试自由的可能,但情感知道的,理智同样知道。帕蒂的自我约束,并非出于一种多么崇高的责任,却无非仍是符合世俗幸福准则的权宜之计。真正的自由,是在与沃尔特决裂之后,帕蒂搬去与理查德同住,二人怀着最大的善意互相妥协试图一起生活,然理查德本性不改,生活轨迹依然充满动荡和不安定感,帕蒂却需要一个专注的怀抱。帕蒂终于明白,她唯一可以称得上爱理查德的地方,不过还是沃尔特灌输给他的那一点点对“责任”的认可。到此为止,诱惑才彻底幻灭了。
也许我们可以说弗兰岑很仁慈,他给了主角一个算是大团圆的结局。他令拉丽莎在帕蒂夫妻分居后几个月就意外车祸死亡,沃尔特一个人郁郁寡欢独居湖边小屋。许多的年月过去,男女主角都已年过半百。寒冷的夜晚,帕蒂终于放下自尊去寻沃尔特,叩窗,不应,独坐门外直到夜深。沃尔特终究不忍开了门。在为帕蒂暖身的同时,沃尔特心中的坚冰逐渐融化,俩人终究又走在了一起。结尾的情形似乎回到了小说的开头:一个使人觉得温柔和善的中产阶层主妇,一个寡言而正派的丈夫,这中间的若干年所发生过的风暴,只有他们二人自己知晓。
但我觉得弗兰岑绝非仁慈。从世俗的常态叛离出走,寻找自由,尝到自由的幻灭,重新又回到常态。小说结局相对完满,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只此一生”,已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去反复求证自由的可行性。自由是一个悖论。自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选择权,选择却意味着再度失却自由。读完《自由》,我除了对结局感到一丝丝不能免俗的宽慰感,更多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悲凉。
(《自由》,[美]乔纳森·弗兰岑著,缪梅译,南海出版公司二零一二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