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信息教学措施的研讨

2013-04-29 14:30:36崔立根
考试周刊 2013年60期

崔立根

摘 要: 信息技术软件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及其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等无形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存在学科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匮乏、资源的种类比较单一等问题,体育教学软件资源更是紧缺。目前高校体育部门能够实现互联网接入的计算机不足一半,信息化设备使用效能受到较大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存在体育教育相关的软件及课件数量较少、种类不齐全的现象,软件与课件库建设的现状严重影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育的进展。

关键词: 体育信息教学 学校体育信息化 教学应对能力

被调查的十二所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采用功能较为齐全的体育课程管理和教学软件及课外活动管理软件,且教学资源还很有限,其余的学校只是将有限的网络教学资源运用于体育课程教学。虽然Internet网有大量的体育教学资源,但都比较零散,也不成体系,体育教师要二次收集、整理并加以设以才能运用于各自的体育教学中,这必然导致教师在本已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无法顾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

调查表明,52.8%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持可有可无、消极甚至是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信息化体育教学没必要。其中58%的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开展信息化体育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还有49.9%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达不到信息化体育教学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对网络技能,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邮件、信息查询下载与网络教学等方面的技能普遍缺乏,只有69.3%的教师能利用网络搜索、查询、下载相关体育信息。10%的体育教师能够设计高质量网页、完成网络辅导与答疑。随着高校网络环境建设的越来越完善,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这方面的素养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否则,要想紧跟网络教育的步伐是非常困难的。

2.学校体育信息化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应对能力

2.1转变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实现学习观念的更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继承学习转变为创新学习,从竞争性学习转变为协作学习,由一次性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等。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在网上开展协作学习,各小组之间利用网络的共享性进行互学与评价。在高校体育网络教学模式中,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获取信息,学生自己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或多媒体材料等。

2.2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增强体育信息意识、改变教育观念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应对能力的前提。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与信息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体育信息意识。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吸收和运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教育信息。

信息能力决定着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学术水平。高校体育教师提高信息能力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图书馆的利用能力和网络信息的检索能力。同时,根据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确认各种体育信息资源的价值和区别,对信息资源进行批判性的评估,对体育信息资源进行提炼、整合和管理,充分发挥体育信息资源的实效性。

2.3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媒体和教学手段,在体育知识的理解、技术掌握上有巨大的应用优势。但在体育实践教学中不能片面夸大它的作用,实际上,教学手段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多样,传统媒体在有些情况下也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可将体育教学中所特有的事态发展、变化的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逼真地展现出来。

3.结论与建议

3.1营造体育网络教学环境。高校体育院系要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要加强信息化政策宣传教育,制定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培训规划和评估标准,抓好校园网建设,配备教师必需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营造有利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环境,构建体育教学网络信息平台。

3.2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在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使教师在备课时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利用体育教学网络平台精心组织与收集素材,上课时能充分利用平台营造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

3.3增加投入,加强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校园网络建设,配置计算机、多媒体、视听设备,加强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完善各类教学和管理软件,加强学校信息中心和教学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保障体育教学场所网络的畅通,开设体育教学网络课程,拥有相对固定的多媒体教室等。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体育课程网站,购置专用体育软件等。

参考文献:

[1]李鹏.试析当前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14).

[2]余卫平.新媒介信息时代体育传播受众心理分析[J].运动,2011(09).

[3]潘霞.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