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及其成功经验

2013-04-29 00:44:03丁伟民
考试周刊 2013年60期
关键词:成功经验新加坡价值观

丁伟民

摘 要: 新加坡的国民意识教育为推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保持政局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的形成、内容和成功经验。

关键词: 新加坡 国民意识教育 成功经验 价值观

在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就是消除殖民统治的影响,重新构建新加坡国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念,其中心内容是推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实质上就是塑造什么样的“新加坡人”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和学者认为一个人必须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都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依持的国家,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该国的一分子。

一、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的形成和内容

1959年新加坡获得内部自治后,人民行动党面对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的矛盾与冲突,采取谨慎的态度,通过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方法,促使新加坡人民树立国民意识。为了灌输节俭、孝悌、服从权威和忠于政府的价值观,1966年12月,教育部开始起草全面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训诫计划。自1972年起,政府提倡学母语。1974年,政府在小学和中学分别开设了“生存教育”和“公民课”。1982年,吴庆瑞宣布在中学强制实行宗教教育。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七门课程:《圣经知识》、《伊斯兰教知识》、《佛教研究》、《印度教研究》、《锡克教研究》、《儒家伦理》、《世界宗教研究》,每个学生必须从中选一门课。在这些课程中,《儒家伦理》最受欢迎。1982年8月,新加坡政府从国外邀请杜维明等八名著名的新儒学专家共同商讨《儒家伦理》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1984年华文第一册《儒家伦理》课本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监督编写,并在15所中学中试行,第二册于1985年出版,供全国各中学使用。

《儒家伦理》的前言开宗明义地宣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将适合新加坡的伦理价值观念灌输给新加坡年轻的学生;(2)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修养的人;(3)介绍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根源;(4)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5)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983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东亚哲学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是弘扬中国儒家文化,使之现代化。一些儒学学者向新加坡政府提出塑造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包容各种类型文化的独特的新加坡文化的建议。此外,该所还与中日美等国和港台等地的儒学研究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在日本和中国等地举办了国际性儒学研究讨论会。

1988年10月,新加坡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在对人民行动党年轻一代所做的演讲中,第一次公开建议新加坡发展自己的国民意识,制订一套各种族和各种信仰的新加坡人均能接受的共同价值观,作为未来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并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共同价值观问题的讨论。1989年1月,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长李显龙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构成这种意识的四个核心价值观,即(1)社会优先于个人;(2)以家庭为社会的基本细胞;(3)通过共识而不是争执解决问题;(4)强调种族与宗教的宽容与和谐。在同月的议会开幕式上,新加坡总统黄金辉就同一问题发表了谈话,概括了共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1)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求同存异,协商共识;(4)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构成了共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1991年1月,在经过新加坡议会内外的广泛讨论后,政府发表白皮书,对黄金辉总统的建议做了完善与补充,将其扩大为五条:即(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这一原则就是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这一原则承认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这一原则是指在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至上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人应有的权利。(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这一原则是指在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处理关系到全社会利益的重大问题时,尽量容纳不同的意见,并在作出决定前,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尽可能达成一致。(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一原则意味着各民族、各宗教都应彼此尊重、相互宽容,不能排斥异己、独我为宗。十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始终不渝地倡导并大力践行这一共同价值观,取得了理想效果,为推动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保持政局的稳定,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

1.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全面干预。

政府把学校国民意识教育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并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和步骤,提出保证实施措施,每个环节都有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新加坡政府和领导人在倡导和支持国民意识教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李光耀、吴作栋等政府领导人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每年的元旦、春节和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之际,他们总是发表谈话或撰写文章,谆谆告诫国民应固守新加坡的生存之本,即东方传统价值观,极力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1996年吴作栋在发表国庆献词时指出:“进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比经济更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使全民达到共识,决定我们要一个怎样的新加坡,然后共同努力达到目标。”他强调,“我们现在必须完成比发展经济和创造美好生活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培养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和建立国家的特质”。他们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话,大力推动和加强了国民意识教育,使新加坡的国民意识教育建设举世瞩目,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显著成效。

2.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

新加坡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除了吸收儒家伦理的优良传统之外,还根据新加坡这个工业化城市国家的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国情加以改造和发展,摒弃了儒家伦理中的封建糟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包括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内容逐渐扩展的五个主题,共涵盖了由个人到国家的含义逐层延伸的35个德目。从其德目来看,包括了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恕、忠、信、诚、勇、毅力、节俭与慷慨、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新加坡开展的“华族文化月”活动,更是把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发展的成效及社会发展有力地证明:儒家伦理传统经过改造、吸收及与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合理融合后,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政治稳定、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道德教育的组织实施法制化。

新加坡政府敢为天下先,将道德教育的大量内容纳入了法治的轨道,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地大小便、便后不冲水等在世界各地法典中都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了相应处罚,比如,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罚款500新元(约合240美元);在路上乱丢垃圾和随地吐痰,罚款1000新元。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如政府通过立法保证子女照顾和供养年迈的父母,并在住房及税收政策方面对与老人合住的家庭给予优惠。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新加坡中小学都有严格的校规。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开展的“忠诚周”、“礼貌周”、“孝顺周”、“睦邻周”、“清洁运动周”、“国民意识周”等特别周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新加坡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以详尽而颇具操作性的法律条规对人们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收到了显著效果。

4.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与评估依据是培养“新加坡人”。

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就是使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即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依恃的国家,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该国家的一分子。比如,为了增强国民的“新加坡人”意识,淡化种族观念,新加坡特别重视政治性节日和符号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新加坡公民从小学起就接受升国旗的礼仪教育。每年的国庆日、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等政治性节日,新加坡学校都利用这一有效时机积极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李光耀给“新加坡人”下了这样的定义:“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保持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具体来说,“新加坡人”要具有以下品质:(1)国家意识;(2)正确价值观;(3)有理想;(4)有道德修养;(5)明辨是非;(6)能抗拒西方颓废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这实际上为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衡量标准与评估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祖洲.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江苏社会科学,2002(2).

[2]陈俊珂.日本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特色之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2(12).

[3]郑汉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及其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06(1).

猜你喜欢
成功经验新加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加坡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16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38
英国废弃煤矿瓦斯开发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煤层气(2019年2期)2019-08-27 00:59:30
乡村振兴 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