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
摘 要: 语文是一门能让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得以提高的学科,是语言能力的主阵地,其中,阅读能力是关键。怎样才能搞好阅读呢?阅读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目的性,阅读的保证就是方法,用读代替说,这样才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规范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与人对话的过程——阅读,它是借助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写作,是借助文笔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的过程;上课,是借助语言进行的师生间对话;交际,是我们和其他同学及身边的人的直接对话。通过这样卓有效果的对话,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科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下,打好精神底子。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句话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内心的塑造描写得形象而又深刻。确实,对于道德观、审美观、人生观都尚处于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知书达理”、“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阅读可以让我们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变成有良好修养的人。除此之外,从提高写作能力方面来看,阅读是前提,是根本。埋怨写作材料少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读得太少。阅读是一种积累,是一种吸收;写作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抒发,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句,这句话阐明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一种行为特征,是指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课前阅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了解了这样的提示,确实能够达到被指点迷津的效果。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点拨、指引、启发,也应该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之后的事情,不应该在学生没有阅读过课文之前,就告诉他们要注意什么,能在阅读中学到什么。这一切应该都是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索,甚至是摸索得到的。如果学生还没有阅读过课文,不知道课文内容是什么,没有形成对这篇课文所表达的观点和看法的了解,就是还没有进入到愤悱之境,何必急于启发他们呢?换句话说,还没有迷失道路,何必需要指点迷津呢?习惯经过反复的训练就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习惯性查阅。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认识、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各种资料,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有可以辅助的资料尽量参考、翻阅,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2.习惯性地下批注,养成读书一定动笔墨的好习惯。对于文章中不能理解和需要考虑与揣摩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方便以后再次思考。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将有所领悟的地方标识出来,防止以后忘记,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字在旁边标注。
3.习惯于做读书卡片。要求将文章内容都浓缩在一张张小小的卡片上面,把书读薄;摘抄下优美的语句或新掌握的知识,以此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库。
4.习惯于思考和质疑。“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古就有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警训,我们更应该提出新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地解答。
5.养成速读的习惯。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文章,不动嘴唇,不用手指指读,养成好的习惯对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才能掌握要领和方法。老师要注意科学地把握训练步骤,使它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
三、课内阅读规范训练
读书要读四遍:第一遍用心阅读,可以读出声、可以在心里默读,可以独立地读、可以小组轮流读,根据文章、个人、班级情况而各不相同;在书本空白的地方注明收获,可以使用文字、符号,只要求尽可能地在黑板上板书,这样做就不至于打断学生的阅读思路,打扰他们的正常学习。
1.有感悟地读。通过整体认知正文。在陌生的情况下,集中精力阅读正文,掌握课文的大概意思,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阅读灵感,并及时记录下阅读中突然闪现的发现和感受:包括联想想象、感悟的启迪、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2.全程地读。全过程地精读教材。其中包括单元的提示、课前的提示、正文的内容、课文下的注释、课后的练习及其他一些相关材料。全程阅读可以借助辅助资料,能使学生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文章。二是让学生对课程的标准、编者的意图有所了解,从编撰者的角度认识文章。三是了解学习作品中新出现的词语——其中包括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四是运用各种资料,深入理解文章,读出文章的本意。五是有所质疑问难:要用怀疑的思维审视文章:用笔画出不能理解的语句段落,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样的见解,对语言挑刺,挑文章的毛病。
3.带着思考读。带着疑问读书、思考、表述,可以让读书有所方向,能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地阅读。所谓疑惑,主要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其中也包括课文的编辑和设计的问题、老师结合教学实际所给出的重点问题。带着疑惑去研读、精读,反复地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记录,这是整个自我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有三点,如下:①通过积累,收获重要性的信息、作者的生活信息、应该包含的知识信息、生活社会信息、作品中颇有魅力的语言信息、文章固有的章法信息及学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将文章的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见闻、阅历、经验、体验等相结合,走进作品当中,与作者对话,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地个性化地揣摩、领悟文章的要领。③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会阅读和写作。
4.鉴赏读。欣赏品味来自作品的美。既然是拿来向学生教学的作品,里面肯定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内容,尤其是优美的语言。因为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精品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品味、鉴赏,让学生通过感悟语言的美与灵性,在提高自我观察力、想象力及生命灵性的过程中,使语言表现能力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就是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做”,尽最大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一篇文章用心地、反复地阅读几遍,一般的问题自己都能解决,与此同时也能有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目的所在。学习语文是一个终生过程,阅读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很重要的,忽略了阅读教学,就会让学生没有内容可写。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就成了无本之木。积极地掌握好精读、略读、速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就会“源深而流远,根固而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