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2013-04-29 00:44顾菁
考试周刊 2013年69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翻译技巧

顾菁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通过习语翻译训练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涵,促进英语教学。习语翻译中,反映出中西方国家地域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意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别。教师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习语翻译训练,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关键词: 文化背景知识 习语翻译 文化因素 翻译技巧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 1832-1917)所认为的:包括社会成员的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尚在内的,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表达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直接或间接表现这个社会的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更应侧重于区别目的语文化内涵与本国语中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特殊用法。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我们与土生土长的英语国家的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传统不同,所接受的政治、宗教、民俗不同,即文化背景不同。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我们不能准确地领会英语中某些语句的真正含义,造成误解。例如:“The bosss girl Friday called me.”是一篇英语短文中的一句话。此句中“girl Friday”是英国的一个俗语,尽管很多学生看过或读过英国小说家Daniel Defoe所写的Robinson Crusoe《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或小说,但还是联想不到《鲁滨孙漂流记》中“man Friday”的确切涵义是“忠实的仆人、忠实的助手”的意思。有76%学生从字面上把此句理解成了“老板的女儿星期五打电话给我”。事实上,这篇短文的作者是从《鲁滨孙漂流记》中寻章摘句,信手借用来而已。此句应译成“老板的女秘书打电话给我”。可见,不熟悉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望文生义是要闹笑话的。

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中应重视习语翻译的训练

各个民族都有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冲突的现象。英语学习者只有对英汉两种文化特征的相似及差异大小心中有数,才能把握语言的真正涵义,习语的翻译最能说明问题。习语又称熟语,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归根到底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以汉语为例,汉语这种语言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给自己使用的语言打上了烙印。每一代人在接受上一代人的语言传递时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即语言中合理、优秀的部分流传下来,而不甚合理、不合时宜的部分就被弃而不用了。这样一代又一代,语言流传至今,始终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历史文化沉淀到了语言中,并成了语言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这种文化沉积是分不开的。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Nida,1993)。

三、文化因素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1.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语境、文化、社会是不能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质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Youre American, arent you?As apple pie.学生的译文是: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像苹果馅饼。译文令人费解。applepie是美国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回话人用“苹果馅饼”这个词比喻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英语中有个词叫bridal shower,若将其译为“新娘淋浴”,便是一种误译,因为在英美国家,bridal shower是指新娘在出嫁前家人为她举行的点心茶话会(high tea party),一般只允許妇女参加,新娘的女友们常常给她赠送一些小礼品。笔者认为,bridal shower可译为中国民间所举行的“待嫁酒会”。与bridal shower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英文词:bachelors party,意指新郎在娶亲前一两天所举行的茶话会或酒会,一般只允许男子参加。如果将其译为“单身汉聚会”,则属于误译。笔者建议,可将bachelors party译为“告别单身汉酒会”。

2.文化意象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图式。英汉两个民族因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在词义联想与文化意象上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人看到“红娘”一词,往往会联想到中国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一个丫环,她促成了小姐莺莺与读书人张生的结合;但外国人看到go-between或match-maker时,其大脑中就不可能产生类似的文化意象。西方人见到The Millky Way时,往往会联想到“赫拉的乳汁”,而中国人看到“银河”一词,就会联想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例如:“A married woman hops in the hay.”该句的正确译文是:“红杏出墙”。这是钱歌川先生的佳译。“红杏出墙”的喻义为:已婚女子寻风流。英文句子使人联想到英国乡村庄园的贵妇人在干草堆里与情人寻欢作乐的情景,实属绝妙,且展示了不同的文化意象。又如,He 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就错误地理解为“他正在变成瑞普凡·温克尔”。但是Rip Van Winkle一语是美国作家欧文小说中的主人公,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Rip Van Winkle为逃避妻子的凶悍,遁入深山,沉睡20年,醒来回到家发现房毁妻亡,人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而Rip Van Winkle一语也成了“落后时代的人”的代名词。

3.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典故更加丰富,如:项庄舞剑、完璧归赵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必然会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由此可见,译者若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就难以鉴别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导致错译或误译。请看实例:My sister took her degree at Cambridge(剑桥),since when we call her a blue stocking.bluestocking一词的来历,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在伦敦一般的俱乐部里,人们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谈天说地。有一个设在Montagu夫人宅第的俱乐部,一反当时的风气,男女成员相聚,以书刊评论和文化讨论代替空洞无聊的闲谈。由于该俱乐部成员不穿绅士们常穿的时髦黑色长袜,而是穿普通蓝色长袜,因此被伦敦上流社会“正统”人士称之为“蓝色俱乐部”。后来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blue stocking就用来指“自视博学多才而貌不惊人的女子”。(《翻译通讯》,1983(5):49)西方文化中,还有许多涉及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的典故,我们在翻译时应倍加小心。如:Achilles heel(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出自希腊神话,传说阿基斯出生时周身被涂满琼浆,被火炼过,后由母亲捏着脚跟在冥河里浸过,使之刀枪不入,而母亲捏过的脚跟未沾冥河水,此处日后便成为致命之处。又如:The golden bowl is broken.(幻想破灭了)出自《圣经·传道书》。

四、习语翻译的训练

1.形式多样教习语,花样翻新学习语。

(1)介绍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义的或近义的习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做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如:

①心情沉重with a heavy heart

②全心全意heart and soul

③心心相印heart to heart

另外,中國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①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②欲速不达more haste,less speed

③鱼目混珠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

(2)介绍英汉语中喻义相同或相似,而喻体不同的习语,学生很感兴趣。例如:

①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像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骡子)。

②形容一个人“很蠢”,在汉语中说“笨蛋”,在英语中说“dumb bell”(哑铃)。

③形容“白费气力,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在汉语中说“水中捞月”,在英语中说“to fish in the air”(在空气中钓鱼)。

④形容“喝水喝得很多”,汉语习语是“牛饮”,英语习语是“to 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喝水)。

⑤形容“陷入绝境”,汉语习语是“山穷水尽”,英语习语是“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在绳子的末端)。

(3)将一些有名的中国习语归纳起来,试着让学生翻译成英文。例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e the first to feel concern about state affairs and the last to enjoy yourself.

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So long as you wore hard enough,an iron rod can be ground into a needle.

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on it.

通过对英汉习语对比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能从不同的设喻形象中获得乐趣,觉得这样的学习不是苦差事,记忆深刻,理解到位,使用地道,对英汉互译有帮助。尽管有时学生的翻译五花八门,甚至错误百出,但由于他们对中国的这些至理名言早有所闻,甚至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同样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促进了英语教学。

2.通过习语教学,介绍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

试分析:

(1)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but in a few years,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没过几年,就被彻底击败了。

(2)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3)I am so hungry that I could eat like a horse.我很饿,能吃下很多东西。

很显然,第(1)句的译文既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存了原文的比喻,译文亦自然通顺,因为使用了“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要求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要求保存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基本句型,要求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修辞色彩,并要求双语在词语形式上和句法结构上对应和对等,这样往往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如将例(1)中的习语armed to the teeth意译为“全副武装”,语气反而较弱。再来看例(2),如按照原文逐词直译为“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了吗?”读者便会不知所云,所以只能用“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意译是以圆满实现“忠实、通顺”两大原则为前提,以句译为单位,脱离原文现象和语法结构,但对原文意义无所损益的翻译方法。一般是当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在词序、句法结构及修辞色彩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时,且这些差异使我们无法用直译法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如比喻、形象等),就要用意译法。再看例(3),如将句中的so...that直译出来,即“我是如此的饿,以至于能吃下很多东西。”。显然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若能用“意合法”(Parataxis)翻译,则译文不但意思明确,而且言简意赅。此时可向学生适时地介绍意合法:英语的词组和句子多用连接词,也就是多用形合法,而从古至今汉语句子之间的衔接重意合不重形合,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的连接常常借助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必言明或不言自明;汉语中很少用关联词语,句中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中介、承转等关系,主要通过上下文和语言环境体现。结果表明,学生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些翻译技巧,对翻译愈来愈有兴趣,翻译水平大大提高。

五、结语

我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触语言,使用语言。我们从小习得本族语,长大了又有可能学习外国语。虽然能听会说,能读会写,却不一定知道语言的文化内涵,还有习语中美丽的传说故事。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习语翻译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只有对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有所了解,才能学好语言,用好语言,使语言真正成为能传神达意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孙万彪,王恩铭编著.高级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耿龙明主编.翻译论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基培.习语汉译英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顾曰国主编.英语教学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翻译技巧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英—汉翻译技巧在艺术英语文献中的运用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