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

2013-04-29 01:22
科技生活 2013年7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青春期的性教育固然重要,但环视孩子的整个青春期,性教育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拿李天一来说,在此次“轮奸少女”案件之前,就在上高中时,因打人事件劳动教养一年。屡次犯错,让人们意识到,把握好孩子青春期的整个教育,尤为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是很有特点的。青春期是孩子们成长中一个疾风暴雨的时期。” 《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青少年研究专家田科武告诉记者,孩子经过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经过这个阶段逐渐走向成熟。这个时期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兴奋的阶段。

但是相反的,这个时期的大人却很烦恼,原来孩子听话,现在不听话了,孩子出现了叛逆期,容易和大人对抗、不分青红皂白反对权威、反对别人管束的情况增多。

“青春期可以被称为是第二反抗期。” 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学生报》主编杜立说,青春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关系处理不当,教育便无效

叛逆,似乎是青春期孩子最刺目的标签,也是家长最头疼的事情。在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邓兴军看来,家长要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的孩子处在一个躁动的时期,他很茫然,比如学业、自身变化、周围关系等因素对他们的压力并不比成年人小,所以家长不要过分束缚孩子。如果家长能顺从孩子的成长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就不会太过于叛逆。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看来,这是一个“处理关系”的问题。她告诉记者,孩子和家长、老师、同伴之间的关系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处理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孙宏艳说,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就很乖,长大了也应该还像以前一样。家长一直把他们当做孩子来看,观念上没有改变。但是孩子变了,家长其实也该跟着有所变化。如果孩子的心智在日渐成熟时,家长还是像对待幼儿一样对待他们,就会发生摩擦和不愉快。这就是一种“关系”的处理不当。

“当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不当时,教育是无效的。”孙宏艳告诉记者,好的关系胜过千言万语。在和谐的关系下,教育是有基础的,孩子听得进去,教育也能渗透到孩子心里。

而好的关系怎样达成,则是另一个家长需要了解的方面。

“营造好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做朋友。”孙宏艳告诉记者,家长要做律师,多为孩子辩护;而不是做法官,总是想去评判孩子是错还是对。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孩子喜欢上网,那么就不要严令禁止他碰电脑,可以适当地陪他们玩一会儿。有研究显示,家长越是对孩子上网的态度开明,孩子上网的时间越短。“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很重要。”孙宏艳说,有了好的关系,教育才能开始开展。

而拥有一个可爱女儿的邓兴军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告诉记者,女孩在青春期之后会追求外表上的美丽,这是一个自然的本能。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表其实是正常的,家长如果天天批判他,反而会使孩子叛逆。“我觉得家长适当地支持孩子,给孩子买一些衣服、买一些化妆品也未尝不可。”邓兴军说,作为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因为生理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缓解成长的躁动。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有的心理现象,假想观众。青春期的孩子会认为其他人都是他的观众。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仪表、相貌、形象,从而认为别人也像他自己一样关注他的一切。在心理上,他们凭空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比如家庭教育不严格的,学生会染个头发、抽个烟,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

“这种倾向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应加以正确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地彰显自己。否则孩子容易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邪路。”杜立告诉记者。

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特有心理,有助于教育者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引导,而这里面的“门道”是非常多的。

用对方法很重要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在田科武看来,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时,确实需要了解一些好的方法。

首先是承认和认识孩子的这个阶段,承认青春期是个发育阶段,承认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当他容易和大人对抗时,大人要对他有充分的理解。再有就是要尊重孩子,尽管孩子反抗,但此时用命令的方式而不是协商的方式也是不妥的。第三点就是要时刻关注他,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事,容易反抗权威、反抗外来关注,他需要自己去做主,但他的心理、生理发展和社会经验是不同步的,他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做出的很多选择和行动也是不成熟的。

家长要时刻警惕他的思想、行为出现的变化,但要讲究策略,比如密切观察他的情绪、行为,包括作息规律、朋友圈的变动出现的异常情况,但注意不能干扰他。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储朝晖告诉记者,从科学上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他们发挥教育作用最大的主体并不相同。

3岁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大;3到6岁,则是幼儿园;到了小学,老师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而到了初中、高中,也就是孩子青春期的阶段,父母、老师的影响力下降,同伴的影响力占主导作用。

所以到了青春期,同辈群体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知识、经验,甚至是为自我定位非常重要的坐标,和好孩子在一起容易学好,和坏孩子在一起容易学坏,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朋友圈。

少管所的教育功能值得商榷

在李天一的事件中,也引发了很多人对少年劳教制度的讨论,包括杨澜等很多名人,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时间众说纷纭。

“中国独有的少管所到底作用是不是很积极,是值得思考的。”储朝晖告诉记者,比如少年管教制度,是“文革”那段特殊的时期建立起来的一套特殊制度,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下,主要是解决社会问题,并没有过多从孩子教育的角度出发。

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讲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在少管所,教育的功能到底能不能发挥,会不会使孩子之间互相学坏,这个问题很值得商榷。

同时,对孩子来说,青春期也是一个建立规则的时期。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说,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是有规律的,孩子学习社会规则也有关键时期。“人们要正视青春期,它并不是可怕的年龄阶段,而是开始教育的最好的时期。”

比如,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设定底限的规则非常重要。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个反抗的阶段,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空间,我们可以和孩子协商规则,但是像李天一这样的孩子完全突破了规则,已经属于犯罪。“青春期的紧与松,是家长的艺术,通过规则来约束比对他发号施令的效果要强得多。”田科武说。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让青春期的孩子参与过多成年人的生活。”田科武说,比如李天一的事件,父母要随时关注青春期的孩子,把孩子很小就送到国外去,他脱离了父母的关注,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怎样关注青春期的孩子,学问是很大的。

在田科武看来,结合李天一的事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有时无法分清成年人的生活和成年人行为的意义,容易造成青少年认知和行为的混乱。比如驾车、酗酒行为,有很多行为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这就是家长应该给孩子底限。李天一过早地目睹和参与了成年人拥有的生活,他不能理解,整体对他来说,他的标准和认知是很混乱的。家长应该做一个适当地隔离,从防范问题的角度上来说,这也很重要。

道德教育缺失问题无法回避

储朝晖告诉记者,孩子出现问题是多因多果的偶然性组合,每个孩子就像是一个“多维的高阶方程”,各种因素非常复杂。造成某一结果的原因会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再加上一些偶然的因素,就会造成最后或好或坏的结果。所以简单地下结论,判断一个未成年人是否成功,现在还为时过早。

这次李天一的事件,虽然表面看是一个个体的教育问题,但是它代表的却是一类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凸显出一种教育中错位的意识。中国有一种传统,“要做人上人”,不但要求我比别人好,还希望我的子女也要比别人高。这种思想不用跟孩子说,耳濡目染,孩子也能慢慢地感觉到。

以李天一为例,他小小年纪就获得申奥形象大使,从小到大上的都是最好的学校。这些不断的机遇,并不是孩子个体的品质和能力的体现,而是拜父母所赐。再加上深入心中的“人上人”观念,给孩子造成一种极大的优越感,相反地,人与人之间应该遵从的规则,尊重他人、学会分享等重要的品质,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所以最后使孩子一错再错。

此外,道德判断教育的缺失也是现在的一大问题。储朝晖告诉记者,比如马加爵事件,各种线索显示,马加爵本身并不坏,他妈妈为别人洗衣挣钱很不容易,一次他妈妈不小心丢了100块钱,马加爵很心疼,为了让妈妈安心,自己垫了100块钱,谎称是妈妈丢的。他最后持刀杀人,原因也和他的舍友不无关系。他的舍友在马加爵的被子上小便;在打牌中,还屡次说马加爵偷牌,这些都很伤他的自尊心,最后才起了杀意。产生一个结果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有时候孩子犯错,是道德教育、还有道德判断出了问题。在遇到一些事情时,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才会犯下错误。

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很差。现在的道德教育非常僵化,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孩子教条,而不是教给孩子判断的方法。

人格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在所有的教育手段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却常常被忽略,那就是青春期孩子的人格教育。

“以李天一这次的事件来看,这是一个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郑毅说,根据一些报道来看,孩子的智商,各方面都不错,但是最后造成这样的结果,问题还是出在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上。我们20年前就开始提倡“健全人格”的培养,但是目前来看,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或者并不重视。人格教育、社会教育,实则比知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社会化的道德规范的教育是不全面的。

从青少年的犯罪现象中也可见一斑。杜立告诉记者,分析近些年中学生犯罪现象,就会发现它带有显著的中国校园特征,这是中学生犯罪的深层背景。校园特征中最显著的,就是淘汰式的“竞技教育”。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竞技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因为教育的功利性及竞技化,家长没有特别重视关心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竞技教育的核心是以分数淘汰学生,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郑毅说,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身体和思想的成熟意识以及社会化能力,比如独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果这些方面的成熟度都在协调地均衡发展,那么孩子表现出来的青春期问题就会小得多。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大原因是因为孩子的这些能力没有得到均衡发展,出现了长短脚的现象。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出现“特别难管教的青春期”,实际上是教育出了偏差。

在孩子的成长中,关键是要注重他们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孩子,都具备成才的可能。因为除了智商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对自己的控制力、毅力等人格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智商很高,但是没有毅力和自控能力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孩子的教育和社会氛围密不可分

而对孩子的教育,除了依靠父母外,社会这个因素也很重要。郑毅说,但是目前整个教育体系的氛围并不好,充斥着“唯分数论”的思想,而且这种无形的氛围引导也会让很多家长和孩子只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比如现在社会上最常宣传的,经常是一些少年学业成功的案例,而对人格形成的教育,却几乎很少有人提及。此外,郑毅还设计过一个人格发展趋势问卷,帮助家长早期发现问题趋势,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人格。尽管有些家长也知道,但遗憾的是,最后许多家长还是在考试成绩、升学等的压力下,只能将注意力投放在孩子的知识学习上。

“社会上,包括媒体,不能玩命地对孩子灌输只崇尚知识教育的理念。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郑毅说,“在复杂,甚至不好的氛围下,家长千万要看清楚,不要跟风,一定要了解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

储朝晖告诉记者,应该表明一个态度,就是对于这件事,不能一边倒地责备李天一,也不能一边倒地庇护。

孩子的不幸和痛苦,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和痛苦。未成年的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伤害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正是社会某些系统出了问题,才反映在孩子的身上。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