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恺
初春的莫斯科,世界目光聚焦。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选择了俄罗斯,彰显两国延续和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决心。
访问期间,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一系列突破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俄方增加对华原油供应、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中方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推动合资炼油厂的建设和运营……一项项此前达成的共识得到俄中两国国家元首的确认。
3月22日,在结束双边会谈后,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见证了一系列合作文件的签署。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前副总理伊戈尔·谢钦是签字仪式上最忙碌的人——与中石油签署原油预付款和购销等协议,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新增20亿美元贷款条约、与中石油签署开展上游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石化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等等都由他经手。
此次石油领域合作的最大亮点,还有两国政府签署了有关扩大原油贸易合作协议以及有关天津炼油厂建设和运营合作协议。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这有助于扩展双方在上、中、下游的全面合作。
能源合作向来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前后经历14年,2009年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达成。目前,中方每年通过管道从俄方进口1500万吨原油。
此次中俄达成原油增供协议后,俄石油公司总裁谢钦透露,俄未来对华供油量将实现翻番,可能达到每年3100万吨,增加的供油量将促进两国合资企业天津炼油厂的建设和运营。目前,俄方除了通过斯科沃罗季诺-漠河石油管道向中方每年供油1500万吨外,去年还通过科济米诺港输送400万吨原油。据悉,在中俄双方探讨增供原油的方案中,包括再建一条中俄原油管道,以及过境哈萨克斯坦向中方供油等。如果以上设想均能兑现的话,俄方预计向中方供油量可以达到每年5000万吨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中俄达成原油增供协议,与俄石油公司成功收购秋明-英国石油公司(TNK-BP)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俄石油公司藉由收购案扩充了其石油储备和资产规模,使得扩大对华供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收购案需耗费俄石油公司大量资金,俄石油公司被迫大举借债,中方增加对俄贷款和支付预付款,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
相比于石油领域,中俄的天然气领域合作相对滞后。相关谈判持续十余年,价格问题一直是障碍。然而,天然气领域出现“页岩气革命”却推动了谈判进程。
尽管国际上对“页岩气革命”能否发生还存在争议,但随着美国利用“页岩气”技术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开采国,中国等国着手开发页岩气,以及更多中东国家天然气涌入欧洲市场,都使俄罗斯倍感压力。去年8月,俄经济发展部首次发出警告:页岩气可能威胁俄罗斯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
“页岩气革命”正促使俄天然气出口作出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所长冯玉军认为,页岩气的出现使美国对外能源需求减少,加剧油气价格下跌压力,同时进一步降低欧洲对俄管道天然气的需求,促使俄把目光转向需求旺盛的亚洲市场,这为中俄天然气谈判取得进展提供了契机。
除了油气,双方在煤炭、电力方面也签署了系列合作文件。显然,两国企业在两国元首会晤前进行的密集磋商取得了成效。
中国目前正以俄罗斯为主要供应方打造东北方向的能源进口战略要道。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把中国视为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的重要方向。双方拓展能源合作无疑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将成为助推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中俄能源合作正如习近平访俄期间强调的那样,“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和全方位的”。中俄积极打造的“世纪动脉”,将成为一条合作共赢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