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新浪网登载了小说《北京娃娃》的部分内容,旋即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春树”热。这部小说的出版再一次将80后作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展示着年轻一代与父辈之间巨大的精神鸿沟,也为读者讲述了80后一代在成长中不肯妥协的人生态度。作者春树是一名中途辍学的职高学生,在经历了家庭的打击、老师的训诫、社会的冷眼之后,她并没有按照这个时代所要求的那样不断前进,而是走上了一条挥霍着青春、放纵着欲望的人生道路,但她的内心并未真正地陷入迷茫不可知的未来。
一、 青春的残酷
《北京娃娃》以作者春树的个人成长经历为蓝本,向万千读者和这个时代展示了80后中某一类人身上“青春的悸动”。根据作者的记忆,她给这部小说原先命名为“冰的世界”,副题是“献给那些年轻而骚动的心”,或许这个题目能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向读者们传递小说的情感定位。作为一部讲述青春主题的小说,春树没有按照传统的模式去为世人展现青年人精神层面的积极、现实世界的奋斗,而是将自己所经历的“残酷青春”展现了出来。春树所讲述的“青春的残酷”正是小说情感追求的核心。著名诗人沈浩波曾对小说《北京娃娃》发表了这样的评价:“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过着一种奋不顾身的生活,并且一直写着奋不顾身的文字,这无疑是可敬的,也令人揪心。《北京娃娃》的作者春树就是这样一个奋不顾身的女孩,而《北京娃娃》一书,也就是这样一种奋不顾身的文字。”[1]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会让这位年轻的作家有这样的思考?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春树走过的道路。
作为1983年出生的年轻女孩,春树身上拥有着80后群体共同的特征——叛逆。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她们对于青春有着自己的理解,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践人生的理想。在成长的道路上,80后的一代们有理想、有追求,却又爱幻想、爱冲动。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开始向成人的社会发展,他们希望能够有人关心自己的成长,获得父母的肯定,但又不愿意被过多的干涉。正是80年代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他们展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让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带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当他们试图在现实社会中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青春的残酷”。所谓“青春的残酷”就是在实现自我人生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无论是春树本人还是小说里的主人公春树,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人生阅历都不多,还未能形成相对成熟的性别观念。她失落、愤怒、玩世不恭,与周围的男孩子纠缠不清又想表现出愤怒不屑。然而,无论怎样在性与感情的问题上出言轻狂甚至付诸行动,都不是她成熟的想法,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刻意地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2]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是在奋不顾身中经受着“青春的残酷”。在校园中,她大胆追求想要的生活,当无法满足时就主动退学;在生活中,她积极追求生命中的爱情,不仅和各种男孩交往,还发展到与多名男子发生关系。所有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切对于读者来说都是那样的另类,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认可的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差距太远。她的每一次举动、每一个行为都是在力图实践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着,青春的残酷彻底改变了她,也改造着人们对春树的认识。在春树的身上闪耀的是80后一代人相似的人生追求,当社会伤害着春树时,同时也在伤害着整整一代人。
二、 青春的悸动
当读者和评价家们试图为小说《北京娃娃》中的主人公复杂、离奇的人生经历寻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时,青春的悸动成为了最有可能的答案。对于生活在物质世界的饮食男女来说,曾经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在那个美好的人生阶段中,自己曾经有过的“悸动”是令所有人刻骨铭心的爱。
我只是一个小女孩,我喜欢他可又说不出口,……但那天电话一直没有人接。那天我从早到晚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打传呼和不停地哭泣。
我不相信自己这么快就被抛弃了……我的愤怒无法遏止。我被彻底击垮了。我并不爱他,甚至一度想断掉和他的关系,我们在一起也总是让我感到矛盾和不快乐,但我不能没有他。他已经固执地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能失去他而一个人生活。
在主人公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她先后遇到了蓝草、李旗等人。涉世未深的她并不知道如何去表示自己的爱意。埋藏在心中的爱无法说出口,成为压抑在心中的情绪。于是,打传呼和哭泣成为了表达爱情的唯一手段。经过了这一段感情的主人公并没有变得成熟、冷静,在接到李旗的分手信后陷入到了彻底的迷茫之中。在青春的悸动中,春树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她仍旧没有明白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对于已经习惯了两个人的她而言,独自一人不是她所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在遭遇了被抛弃的命运之后,她又一次向着理想中的爱情出发了。
当林嘉芙和果冻交谈之后,她逐渐意识到了自己“一直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地位”。或许这种不被认可的状态深深地刺激了春树,使得她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从疯狂追求爱情的纯情少女演变成为玩世不恭的情场老手。她已经对“爱情”中的抛弃与被抛弃感到麻木了,作为其感情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她的爱情观发生彻底转变是在结束了和赵平的关系之后。一方面,感情上的多次挫折令春树陷入到无尽的困惑中,似乎再也不愿意涉足到复杂、龌龊、无聊、被抛弃的愛情漩涡中。对于曾经被无数文人墨客所热情歌颂的美好爱情,春树则以可有可无的心态去对待。令读者颇感玩味的是每一段感情结束之后,春树都会进行“总结”和“反思”。由此可见,春树的心中并未彻底丧失对爱情的渴望,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令她无法满意而已。透过春树不断挑战爱情的行为,读者不难想象到,在她的内心深处燃烧着一股渴望爱情的火焰,而这火焰的燃烧却不时遭遇到被抛弃后命运的捶打。
挣扎在现实与理想的漩涡之中的春树,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形式上看,她似乎毫无传统道德观念——对男女之间性关系持彻底的开放态度。如果是这样去解读小说《北京娃娃》就会将其等同于彻头彻尾的“肉体写作”,没有挖掘出这部作品的价值。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们都是身处青春的悸动的普通中学生。对两性之间的关系抱着渴望与好奇的心态,似乎这只是与他们日常生活中饮水、吃饭一般普通的事情,并未将隐藏其中的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自由”,而他们渴望“自由”的努力却是为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正如作者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其实自由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和他们说他们不会理解,我可能也出于一种和平的心态。”[3]
三、 青春的呐喊
“《北京娃娃》展示出来的‘青春面貌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作为个体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向社会妥协的过程,是一个向惯习不断认同的过程,在现实中,无数的中学生都像机器一样按既定的程序过来的,然而‘我不可以,《北京娃娃》作为青春叙事,其总体冲动则是不妥协的、不屈服的,甘愿头破血流,也绝不放弃‘青春,在社会层面看来,这样的态度只能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才有生存的可能,《北京娃娃》叙事中的人物、人物的活动呈现出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艺术的面貌。”[4]
当80后的一代逐渐成长起来后,他们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这就会导致他们与既定的社会规则相互冲突,首当其冲的就是与自己的父母、老师、学校不断发生冲突。在这一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找不到任何平静的方式去沟通。因此,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述的极端情况:80后中一部分人宁可牺牲掉自己的未来,也要向父母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80后的一代发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呐喊”。
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自己年轻的时候都曾或多或少地试图表达着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理想,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表达往往被改造。对于80后而言,没有了家国危亡的时代,使得他们的理想不会与社会发展紧紧缠绕在一起;对于80后而言,没有了社会建设的口号,使得他们的人生不会与他人产生过多的联系。因此,80后的一代人更多地将聚焦点定位于自我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林嘉芙坎坷的情感道路上,始终跳动着一颗玩世不恭的心,但这颗心却是极其脆弱的。作者将这颗心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欲望以及所经历的历史呈现给了读者,这正是评论界将其认定为“残酷青春”的真正原因。不管是那些发生在小说中的情感故事,或是让已成年的社会人士所无法理解的性行为,都是作者笔下的80后一代人发出内心呐喊的方式。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正是在青春的悸动中,一个又一个80后大胆表达着内心真实的感受。对于青春期的青年男女来说,性别意识并不强烈,他们对性的了解和认识仅仅局限在书本、电影中获得的模糊、不全面的知识。因此,《北京娃娃》没有《上海宝贝》那样丰满、成熟的人物形象。如果将《上海宝贝》中出现的人称作男人、女人,《北京娃娃》中就只能算作是男孩、女孩罢了。而作者自己也从不避讳这一点,甚至在行文不断地强化男孩、女孩的社会定位。粘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并不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和发展获得的社会肯定,仅仅是他们为自己贴上的社会角色符号而已。
[参考文献]
[1] 沈浩波.盲目而奋不顾身的《北京娃娃》[N].华夏时报,2002-05-20.
[2] 蒙玲芳.北京娃娃的残酷青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3] 郭盖.《北京娃娃》:80年代的姿态 [N].新闻周刊,2002-06-17.
[4] 田忠辉.春树《北京娃娃》的“青春冲动”[J].小说评论,2010(12).
[作者简介]
吕晔林(1971—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