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春树文学作品中的感性和理性

2013-04-29 22:58:37朱光兆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春树净土感性

春树,中国80后女性代表作家,到现在为止,出版了《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2条命》《红孩子》等,她的作品中有慷慨激昂,有欲望宣泄,有叛逆迷茫;她的作品中有理性的批判,也有感性的幽怨。她的作品如今已经被很多人所喜爱,被很多人所理解,她不是叛逆,也没有迷失,而是在这所谓的迷失叛逆中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

春树,春天的树,喜欢红色,喜欢摇滚,喜欢所有在痛苦中努力奋斗的人。这些都可能是造就她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批判、叛逆、宣泄的原因,她的作品被大家冠以“残酷文学”的称号,和韩寒、贾飞等同获此封号。她的作品《北京娃娃》是自己的自传,描写了她从14岁到17岁时的成长经历。她的经历坎坷,金钱、欲望导致她非常的早熟,以至于多了许多叛逆。[1]这让文坛、教育界、摇滚界十分震惊,并称之为第一本批判现实的青春小说。《长达半天的欢乐》中少年的反叛,以非常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等都让文学界大为震惊,甚至导致书在出版后被禁。她一直饱受争议,人们认为她离经叛道,她小小年纪就抽烟,玩摇滚,太开放,被人们认为是坏女孩的代表,但是,真正了解她作品的人才知道,她所有叛逆的外表之下,无非都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对于爱、对于自由所坚持的那一片净土。她的作品有很多感性的成分,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表现得放荡不羁,任意妄为,为了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东西,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在这感性的外表之下,总隐藏着她们对自己的目标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 感性的春树:离经叛道的“坏女孩”

对于正常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青春有自由,有幻想,有对自己成长所带来的变化的困惑,他们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都非常关心自己的成长,他们都有青春期的叛逆,他们希望成年人和父母能够了解自己,希望能摆脱父母的管束。 青春是什么?是爱幻想,爱自由,有理想,对身体困惑,迷茫。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逐渐接近成人,希望深入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对未来充满了幻想,但是他们之间各有差异,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对于春树来说,她的青春是残酷的、盲目的,没有人去给予指导,她就将自己所有的幻想,无论正确与否都付诸现实。她过早接触成人世界里的权力、情爱的斗争。在她的自传《北京娃娃》中,她追求个性,如果没有个性,甘愿去死,对于死,对于自杀,她从来毫无顾忌,毫无胆怯退缩,小小年纪,不顾一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离家出走,追寻自己梦中的爱情,并与各种男孩发生性关系。她所有这些所作所为都让我们“正常人”瞠目结舌,离我们那么遥远。她太离经叛道,成为大家口中的“坏女孩”,也成为美国人口中中国“垮掉的一代”之一。

在春树的作品中,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爱情,她始终没有弄清楚。她喜欢上心理咨询师,但是她不会表达,她只能每天打传呼骚扰和不停地哭泣。她和李旗在一起时,她连自己爱不爱他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的生活不能缺少他。后来和找平在一起后她开始变得玩世不恭。她的爱情就像一辆无人驾驶的车,走到哪儿就是那儿,没有方向,更没有目标。

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她的离经叛道,她感性,她毫无顾忌地去做她想做的事,不管旁人的眼光。她喜欢红色,她热情;她喜爱摇滚,她酷爱和重金属碰撞的刺耳声音;她喜欢鲁迅的文学,她爱鲁迅那种对于现实不满的勇敢批判;她是存在主义者,她认为她没有信仰,她只认存在的东西。所以她敢想敢做。

她的第二本书《长达半天的欢乐》被认为太色情,被列为禁书,吸引着那些有着猎艳心态的人。但是,真正看过的人才知道,其中并没有那么多情爱的情节,对于那些,她都只是一笔带过。[2]这本书只是很单纯的把自己的欲望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不需要掩饰,也不需要退缩,可以为了爱情争夺、打架甚至自杀。她展现出来的80后的青春无拘无束,自由散漫,情爱迷乱,所以被认为是灰色作品,“残酷的青春”成了她的主旋律。

《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让她被定义为“坏女孩”,她只是在用敏感并且带有早熟气息的手法描写80后在社会、家庭、梦想以及情感中的绝望、徘徊和無奈的嘶吼,她所写的80后的青春是迷茫的,是绝望的,带着很多反社会的反叛行为;她只是在用很激烈的手法和很昂扬的情绪来坦承自己的不满,将自己的伤口给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看。

她作品中有太多的离经叛道,太多的让人费解,让所谓的正常人无法接受,她是所谓的“坏女孩”,但是,这些仅仅都是因为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有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有自己一直渴望的那片净土。[3]她感性地认为,人就是有那个该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只有做了,才证明是存在的。

二、 理性的春树:批判青春的“残酷”,努力冲破冰封的大地

从春树的作品《抬头望见北斗星》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春树颓废、忧郁、离经叛道,迷茫叛逆都只是表象。她的情感,犹如她的名字——春天的树,那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力量,是一棵刚发芽的豆芽,企图冲破那重重的岩石,开出自己美丽的花朵。她在不断努力反抗周围给她带来的不公平,给她带来的伤害,死死守护自己坚持存在的那一片自由的净土。

《抬头望见北斗星》中写道:“我不知道那条路通向何方,它的形状是什么样,但是我就愿意去尝试,去寻找。”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自己想要追求的那一个梦。她叛逆,她大胆,也正是因为她的梦想无法实现,她所要追求的爱无法得到。[4]从《北京娃娃》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一直在追寻爱,可是她的成长环境让她甚至对于爱的定义都无从得知,她只知道谁对她好她就跟谁,就算是不爱,但是只要能在一起她就能坚持下去。所以她的爱很多时候是不公平的,她所谓的“男朋友”可以对他施展性暴力,可以侮辱她。所以,她和很多人发生性关系,这都是她追求爱而不得的后果。她也追求父母的爱,可是家人都只为权势而斗争,没人理解她,所以她选择离家出走。她追求很好的教育,但是,中国传统式的教育让她感到无望,所以她选择高二就退学。

她所有的这一切被人们认为不可理喻,甚至连她自己也说“我和疯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我比他们有钱”。她这样的自我评价并不是鄙视自己,相反,她在强调自己的想法,捍卫自己心中的净土。她一直在追寻自己所要的,只是一直在受挫而已。所以,她宁愿活成一个疯子,尽管不被别人理解。

三、完整的春树:批判现实,只为追求自己心中所梦想的净土

关于《北京娃娃》,不管书中的观点是否符合常理,这本书写的怎么样,我们都不用急着道德评判,然而就书中所展现的高中生活状态和想法来说,它让我们了解到了有这么一群中学生——春树和他的朋友们 ,他们每天关心的不是班上成绩的排名,也不是学校给予的各种荣誉,也不是所谓的中考高考,更不是所谓的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他们所追求的是自由,是对自由的幻想和渴望,这恐怕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吧,但是真正去勇敢追求的人寥寥无几。[5]由于这样那样的制度的限制,限制了学生们应该去向往自由的行动,这也正是为什么春树的青春是残酷的吧,因为不被人支持,不被人赞同,也不被人理解。

综上所述,春树对待性的态度、厌学退学的举动都是因为她具有“另类”的举动和精神,她具有的“朋克精神”也是她反叛的典型表现。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春树的“另类”只不过是她自己独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只是一种不健康也不成熟的生活态度,她肯定不能成为80 后生活的典范和代表。然而“另类”这个词在Time杂志上将其和美国的“嬉皮士”“垮掉的一代”这两个贬义词联系在一起。这些词都代指品格低下的流氓。但是,春树的“另类”只是一种过分的自我标榜,一种极度的张扬。而现如今,令人担忧的是,很多青少年把这种“另类”误认为是一种刻意追求的生活方式,这对我们个人甚至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现实的逼迫让春树的作品的个性貌似在逐渐缺乏当中。她在遭遇写作困境,书被禁,被媒体批斗。她被迫迎合媒体的需求。但是,如果她迎合了媒体的诉求点和关注点,这将会导致小说精神的缺乏,也就同时减弱了小说对存在的勘探能力和小说本身的吸引力。引发媒体关注的“坏女孩”形象在寻求主流意识形态消费和社会大众都可以认同的考量,如果青春文学作家不能够摆脱媒体的附庸地位,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将会不可避免地结束他的文学生涯。并且,如果当这种青春情绪和体验失去了媒体关注的热度,随之让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样以春树为代表的青春文学作家就可能会丧失自己的文学空间。以文化命名,以“坏女孩”为形象的书写随之会成为一种时尚,短暂流行过后就将淡出人们的视线。

四、结 语

不管春树的作品受到多少批判,或者受到多少欢迎,我们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她只是在追求自己所要的青春,她的青春是残酷的,但是她追求了。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待春树作品中的好与坏。感性与理性,这些都是不同的个体,展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可以选择迎合,可以选择背叛,但是这些都要求我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实。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批判春树的叛逆,也不能一味地去追逐她的个性。她的个性只是为了捍卫自己内心的净土,捍卫自己的自由,她的作品有感性的放纵和理性的追逐,这也成为她作品的一种魅力,无论她的作品之后的发展如何,她都存在过。

[参考文献]

[1] 蒙玲芳.北京娃娃的残酷青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11(05).

[2] 马芳芳.“80后”小说主题研究树为代表的残酷青春小说主题类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3] 刘巍.青春文学的残酷之美——以春树为例的“80后”写作[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4] 王文捷.自由青春力量的朋克文化表述——论春树小说《长达半天的欢乐》[J].文艺评论,2009(06).

[5] 薛月兵.叛逆青春的书写困境与超越——以春树作品中的“坏女孩”形象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作者简介]

朱光兆(1980— ),男,河南商丘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学史。

猜你喜欢
春树净土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24
乳牙
作品(2020年8期)2020-08-06 15:26:32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春树
当代教育(2018年4期)2018-01-23 08:18:56
春树遇见夏至和星光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