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良俊
仙居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是综合性、公益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2010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主体建筑由县新区开发管委会辅助用房改建而成,建筑面积1100m2,建筑面积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
现状无法改变,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一全县唯一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六个学会”是育人的本质,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从自身挖潜力、积极整合资源,建设了以下一些公益性活动场所,极大地发挥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作用。
一、立足自身场所整合建设“青少年科技智汇馆”
青少年科技智汇馆是我们活动中心整合现有场所资源建设的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场馆分为五个区域:科技展品展示区、科普展览区、科普电影放映室、青少年科技实践室、科技小社团室外活动区。目前,科技展品展示区、科普展览区、科普电影放映室已经完成投入使用。“壁挂式科技馆”30个套件包括了立体成像、勾股定理、温差发电、纳米材料、手摇发电、神奇的普氏摆等。青少年不仅可以看到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半导体温差发电、透气不透水的布等,还可以参与体验,亲自测量自身汗液产生多少化学电,勾股定理、双曲狭缝的直观演示更是把数学问题变得一目了然。壁挂式科技馆由于结构独特,布展和撤展非常方便,占地面积小,克服了青少年活动中心面积小的缺点。同时,此套设备因拆装简易,可以带至乡镇各学校,方便开展流动青少年宫活动。科技智汇馆按“玩起来”、“动起来”的设计理念,将努力建设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开展校外科技知识学习的重要场所。目前,科技智汇馆固定周末、暑期免费向全县青少年开放。
二、整合资源建设青少年民俗传统项目体验基地
青少年民俗传统项目体验基地位于仙居县淡竹乡中心小学内,该校原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几年因校网撤并,初中已经撤销,只剩下小学。而且,小学的在校人数也很少。我们通过与教育部门协商,整合利用现有闲置校舍及活动场地建设青少年民俗传统项目体验基地。青少年民俗传统项目体验基地设置了以下一些项目:
1.竹制品制作:根据淡竹竹资源丰富的特点,开设课程。用竹子做成各种竹制品,如竹筒、弓箭、刀枪、竹篮、竹椅以及各类竹玩具……
2.捣米:把谷子放到捣臼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把一粒粒谷子捣成米,让孩子们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懂得要愛惜米饭。
3.磨豆浆:整个过程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浸泡豆子,然后用勺子把豆子放进磨石中,经过一遍又一遍的转动磨盘,才能把豆子碾碎,并慢慢地溢出豆渣,再用过滤网把豆渣隔开,放进锅里煮沸,才能喝到香甜的豆浆。
4.包粽子:让学生亲手包粽子,指导教师随机讲述粽子的由来,并手把手教导包粽子的方法。
5.泥塑:让孩子们用泥土塑成各种各样的动物、人物、自然景物等,然后再在上面绘上图案,变成了一件件小艺术品。
6.种植园:主要用来种植各种花草和各种蔬菜,让学生翻土、播种、施肥、采摘,体验劳动过程,还可以让学生认识作物的生长条件、环境、生长过程,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7.体能乐园:用木头、绳索搭建一个供学生活动、体验、锻炼的体能乐园,如“步步高”、“艰难险阻”、“空中飞人”、“走高跷”、“滚铁环”等项目,让学生放心、放松、自由的参与体验,通过蹬、攀、抓、滑等方法完成各项目。
目前,“步步高”、“艰难险阻”、“空中飞人”、“走高跷”、“滚铁环”等项目设施设备已经安装到位,其他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十一月可以全部完成。
三、继承传统,共同建设仙居县青少年针刺无骨花灯制作实践基地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民间称为“唐灯”。其工艺源自唐代,整个花灯不用一根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黏贴接合,再盖上全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经13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自挖掘后向公众亮相以来,先后多次获奖,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目前,此项传统工艺因无法市场化、缺乏资金保障、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困境。
目前,我县职业中专、皤滩小学(针刺无骨花灯发源地)陆续开展了针刺无骨花灯制作社团建设、学习。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动与两个学校取得联系,资源共享,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针刺无骨花灯制作实践基地成为城区中小学生学习传承针刺无骨花灯工作的基地。同时,与县文广新局联合组建专家咨询团,专门聘请了热心于花灯事业,对花灯制作有一定研究的专家,作为花灯制作小社团的咨询团参与花灯制作。还在全县招募一批骨干成员,主要负责花灯历史发展过程和制作方面等的内容收集工作、介绍花灯的发展过程和传授制作方法。设立了“灵感信箱”,接受对花灯制作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想法、新制作方法、新花灯造型的投递。将收集到的花灯知识,整理成稿,编印教材,建立仙居县青少年针刺无骨花灯制作实践基地,组建青少年针刺无骨花灯制作小社团,意在为“中华第一灯” 针刺无骨花灯免遭失传提供一个传承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帮助我县青少年认识花灯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花灯的制作过程,掌握简易花灯的制作方法,促使被誉为“神灯”的针刺无骨花灯制作技艺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坚持公益性原则。作为政府投资设立的青少年专门活动场所,要始终坚持“公益性”不变,结合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做好青少年活动中心公益品牌文章。以上三个场所在建设过程中都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究其原因,公益性的定位起了决定性作用。
2.关注校外教育的本质,思索新时期校外教育定位。把人的发展,即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更加关注育人功能,全面育人,育全面人,把“六个学会”的理念贯穿于场所、基地建设中。如科技项目不仅仅局限于科技知识的宣传、科技理念的培育,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能真正参与到设计、制作当中去。在青少年民俗传统项目体验基地中,学会知识、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更是完全体现。这样的教育活动使得校外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更加人文,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