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市的行人过马路时总是习惯性地按某些按钮。其实纽约市在上世纪80年代后,已经改为用电脑控制红绿灯了,所以按按钮并不能控制红绿灯。纽约市政府只是没有经费来拆除那些按钮而已。针对这种情况,著名心理学博客作者Jeremy Dan 戏称“纽约市政府也许是用此举来增加虚假控制感”,从而增加市民的幸福感指数。
确实,人人都喜欢控制的感觉。艾根(Egan)在1990年做的一项针对病人吃止痛药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完全听从医生的病人,自己控制止痛药用药量的病人服用的止痛药更少,并且达到了同样的止痛效果。这项研究表明,拥有控制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安慰剂的效用。
控制感的好处
控制感的丧失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有抑郁情绪较高的个人有较低的虚假控制感,而抑郁情绪较低的人则有较高的虚假控制感。这么说来,拥有一定程度的“虚假控制”感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当然控制感的丧失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主动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很多来源于“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在一种情境中,即使可以取得成功或者获得奖励,个人或者动物却完全丧失做出积极行动的能力。这个理论最先于196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等人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提出。他们的实验研究在爱狗人士看来应该有些残忍。实验者将狗放置于笼子中,对其进行电击。一开始狗还寻找如何逃出笼子的做法,多次尝试失败后,狗开始学着适应电击带来的疼痛,这时候就算实验者给狗创造逃出笼子的机会,狗也选择了漠视。一次一次选择尝试,一次一次失败,最后只好认输,进而忍受痛苦,放弃希望,达到一种无助状态。这样的无助状态恰好是非常多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写照。
所以,控制感对于个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哪怕这种控制感是虚假的。它让很多人在面临找工作、考试、创业等情况时,尽管看起来成功的几率不大,仍然能够心怀希望,衣带渐宽终不悔。一个想要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是勇士。
虚假控制感带来危机
每天正午,一个男人手拿着一面绿色的旗子和喇叭准时出现在某条街道上。每天他都会挥舞几下旗子,吹一段号子,然后消失。一名警察看到了这个人,觉得非常怪异,终于有一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问这个男人:“你在干什么呢?”这个男人回答说:“我在驱赶长颈鹿。”警察很疑惑地说:“这儿本来就没有长颈鹿啊。“这个男人回答说:“对,因为是我赶走的。”
以上这个故事出自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克思·贡特尔(Max Gunther)1977年的一本书《the luck factor》。他在书中强调说:“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情(A)发生在另一件事情(B)之前,就认为A导致了B的发生。”就像故事中的男人,是他的行为导致了长颈鹿没有出现?显然不是。
看完这个故事,先别忙着去笑故事中的男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扮演故事中“男人”的那个角色,只是没有他那么夸张而已。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了事情的结果,实际上却没有。又或者说,我们经常高估了自己对事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这些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上被称定义为“虚假控制(illusion of control)”,这个理论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提出的。
控制感的确能给人带来快感和幸福感,但是要小心,避免沉迷于控制感带来的幻觉而乐极伤悲。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时,始终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去对待,降低个人因素对事情的影响,从而将事情完成得更好。
虚假控制感的概念提出将近有40年了,这些年来关于它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者吉诺(Gino)等人在2011年做的一个研究。以往研究表明:针对一些概率性事件,人们总是过高估计对其的影响。而吉诺的研究则探究了人们在可以控制的情景中对自身控制力的估计。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在实际控制力低的情景中会过高估计自身控制力,但是在实际控制力高的情景中却过低估计了自身的控制力。
健身、减肥、学习英语、学习某些技能等都是一些人们可以施加高控制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常以缺少时间和天分为借口,不去寻找合适的方式,轻易放弃去产生控制的努力。你是时候该思考一下生活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借口,梳理那些被你遗忘的能够产生控制的事情吧。
俗话说:过犹不及。拥有控制感固然是好事,但是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控制感被自身过高估计,甚至产生迷恋的话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结果。不少人迷恋赌博,买彩票等很多靠运气的随机事件,潜意识中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事件的结局,特别是受了一两次的成功(赢钱,中彩票)强化后,更是迷恋这种控制感,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除了在赌博和彩票上的虚假控制感,在金融市场上,很多人过高估计自身的控制力,产生虚假控制从而引发了经济上的危机。马克等人在2010年针对4家公司的107名贸易者做了关于“虚假控制感和工作表现关系”的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的虚假控制感越高,工作表现越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于事情产生虚假控制感后,会变得盲目乐观起来。这样的乐观会让他们忽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细节,对一些预警事件选择视而不见,不去及时进行干预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大局的崩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虚假控制除了能够影响某些经济决策,也会让某些权力膨胀。有研究表明权力越大,感受到的虚假控制感越高。当然,权力越大,实际的控制感会越大,但是产生虚假控制感的几率也越大。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控制自身虚假控制感的泛滥,在做决定时做到谨慎、公平。
智慧分辨,控放自如
控制感能让人产生把握人生的快感,也会让人产生自我膨胀。其实最后问题的落点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概率事件,我们不能控制只能接受,生活中哪些事情不是概率事件,我们能够产生控制?
俗话说: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且用智慧去区分两者的差异。现实生活中其实很难完全分清生活中哪些事情是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哪些事情自己是无法施加影响的,很多人的痛苦也是来源于此。我们当然希望人人都能从更加理性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将自己的精力用到合适的地方,产生最大的效用,但是这需要大智慧,需要总结、反思。
当然,困难不是我们放弃的借口,而是要找到方法。比如要开始做一件事情时,事前我们要做好调查。这件事情别人有没有做过,成功与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运气的成分更多,还是努力的成分更多?在做好调查后,找准合适的方式去努力,既需要恒心和毅力,有的时候还需要默默地等待。做完事情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一定要及时地反思,要去归纳成败的原因,去体会自身努力在事情成败中扮演的角色。渐渐地就会看清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有利于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事情。
大学就是一个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大学生相对来说有更多时间来尝试错误。什么事情自己能改变,什么事情自己不能改变,其实谁也说不好,不如给自己多几个机会去尝试,去反思,去成长。相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学会“控制”,也学会“放手”。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