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

2013-04-29 14:49:05
大学生 2013年7期

@南开老沙:记得当年读研刚进实验室,做样张扫描和标准结果校对,900多页纸啊,每人负责扫描一遍,标准结果保存成txt文件,人工校对一遍,多人的结果再对比整合出最终结果。纯体力活+纯眼力活,磨的是耐心和细心,后来做文档图像处理,当年积累的数据感觉帮了大忙。少林功夫要从做饭打水开始。

@芮成钢:我们喜欢把“最佳男女主演”(Best Actor/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翻译成“影帝、影后”,也特喜欢把“白房子”(the White House)翻译成“白宫”。英语中没有影帝、影后、白宫,也少见诸如学术泰斗、一代宗师、水稻之父等让我们高山仰止唏嘘不已的说法,但我们超喜欢,我们喜欢什么?

@狸狸老菜帮:(1/2)考研究生的过程,会强化一种世界观,那就是一切都有标准答案。而做学术研究,则是要质疑一切的标准答案,并永远去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做学问,就是做个西西弗斯,质疑和发现永无止境,一刻都不能停留。所以考研究生和读研究生的思路正好是反的。受考研思维模式影响太深的人不会做研究,读研会很痛苦。

@狸狸老菜帮:(2/2)有人提出考研的试题要出些测试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试题。这个想法当然好,但根本做不到。他还没有意识到,考研这一制度的设置为的就是标准化,一切个性化的东西都在以下的步骤中被消灭:灌输出题的基本原则,拼题,出具标准答案,流水批卷……非标准化被认为不公平,所以个性化的答题只能是碰运气。

@严锋:大学会逐渐向网络开放。哈佛耶鲁公开课已经给中国大学教师构成了压力。但目前这种非交互性的视频,再优秀也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教师最重要的功能并非传授知识,而是某种更深远的传统的化身,象征和代言人。因此教师在场形成某种强大的压力,迫使学生自我约束。如果仅仅是视频,学生最终会放弃。

@海那个滨 评论@严锋:但事实上,公开课所带来的思考方法恰恰是不需要“约束学习”的。今天,记忆力已经败给了搜索引擎。掌握、记忆知识的重要性与掌握搜索、运用知识的能力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诸大建:(1/2)“四个合适”即合适的教育、合适的工作、合适的伴侣、合适的城市,这就是好的生活。之所以用“合适”而不是“理想”,是因为人生的道路是难以严格规划的,可以做的是有两条控制线。一条是约束线,不要差于最低水平;另一条是理想线,要争取最高水平。而实际结果在两条线之间,距离理想线越近就越趋向成功。

@诸大建:(2/2)人生的历程相当漫长,大多数场合,是40岁以前这四个关键的选择决定了生活的长期好坏。如果40岁以前的眼光是合适的,就可以长期享受好选择的红利;否则,人生就会陷入折腾,生活质量明显打折。

@廖信忠:中午听一位妈妈分享她为小孩申请美国大学做的准备:从高一开始,每年寒暑假他们都去西北偏远贫困地区发救济物资,爸爸妈妈负责在旁边拍下女儿发送物资和捐钱时的照片,并且要当地小朋友事后写信给她女儿,这些信及照片都要拿去当做申请学校的资料。我听了就无语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社会学谢宇:当我听到一些中国学生跟我说“如何如何努力就能申请学校成功”时,我就觉得好笑。申请到学校算不上什么成功。十个申请到学校offer的人中,也许有九个最终要被社会淘汰掉的。如果没有申请到学校,这些人的出路也许要更好。

@束焕:当年拖稿大招,攒一堆乱码字符,该交剧本了,就把乱码复制在文档各处,打电话说你快收啊,我得出去一趟关机一天。然后关机狂赶,写完后开机,对方来电话说你文件有毒,好多乱码,删了。我理直气壮埋怨对方怎么不早说,现在给你发过来。那时软件不稳定,经常出这问题,现在这招不灵了。

@刘毅 评论@束焕:你还攒字符,我是直接找张图,100k左右的,把文件名后边jpg改成doc。理科生就是不一样。

@有调调的闲人一枚:老朋友从加拿大某电视台回来,他们的媒资系统每天有11个频道的2000小时的素材进出,全部技术人员仅7人;剪辑人员可以在加拿大各地利用客户端对台内媒资系统的素材剪辑;新闻拍摄利用4G手机把高清信号直接传回台内剪辑播出;录制信号经过台内系统播出到观众客户端延时仅7帧;我们技术差距至少15年。

@蔡文胜:春节联欢晚会前10分钟的广告是经济晴雨表,看看哪些行业在做广告,可看出哪些正当赚钱。这次互联网广告特别多,腾讯、小米、360、京东等等,互联网越来越火了!

@fateface:(1/2)有些人把人文学科的博士训练想象为午后阳光下一杯香茶一卷书的闲适,把博士毕业后的工作想象为平时上课跟学生扯扯淡、寒暑假从容出游。我可以保证,这绝对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文科生的就业情况的确不如理工科和医科、法科等各种职业训练,甚至有“读文科穷三代”这种说法。一样是读七年书,学应用数学的人可以去华尔街赚大钱,学历史的人只能拿每月几千块钱的工资(如果有幸找到工作的话),这种市场价值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很多人在选择之初就已经明了的。

@fateface:(2/2)但是我并不认为读文科就注定清贫一生,非如此不能显示出理想之真,为学之正。虽然我也经常会抱怨读文科只能学到无用的“屠龙之术”,但这也只是抱怨罢了。在美国完成了人文学科博士训练之后,我真心觉得这段经历并不是纯粹为了自己好玩的消遣,也不是纯粹为了在高校当老师做准备。早年大量阅读和思考所培养的洞见和创造力,会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moqi88: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站名的由来,是该站创始人Bird用来纪念一位他所暗恋的、在中国科大瀚海星云BBS 上名为Lily的女生。南京大学的PT站叫紫荆,据说是因为建站站长喜欢一位在浙大紫金港的女生。妹纸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易莉_中大心理系:来中大(中山大学)这么久还是摸不清食堂排队的规律:有时候横着排,有时候竖着排,有时候弯着排;有时候向左弯有时候向右弯;有时候看似有队实则无队,有时候看似无队实则有队……人家横着排你竖着排永远吃不上饭,人家向左弯你向右就会被怒斥……这得需要多么高的IQ呢亲。

@-青方-:今天课上讲了一位心理学家设计了很多令人尴尬的问题,例如你想过自杀吗?你想强奸别人或被别人强奸吗?对这些问题全部做否定回答的人竟然都是很成功的人,因为他们更善于欺骗自己,而那些很现实的人,看到很多阴暗负面的东西,尽管都是真实的,但这些人不仅不容易成功,反而很容易患抑郁症,奇!

@老彼得爸:爷爷的爸爸和爸爸的爷爷是同一个人,而妈妈的奶奶和奶奶的妈妈却不是同一个人,原因是:二阶偏导次序不影响结果的前提是导数在区间内连续。

@小乔_Beijing:2006年自主招生语文还有一道题,是写一个四字短语,每个字的偏旁部首都一样,要求每个字都不能重复。我第一反应是魑魅魍魉,可惜一个字都不会写。憋了很久之后写了一个“玩玻璃球”。什么江河湖海琴瑟琵琶波涛汹涌宜家宜室……那么多词我都没想到,当时觉得北大不可能要我了。

@徐轶青:拿最好的时间来写文章,次好的时间读书读论文,最次的时间整数据做体力活。可是人喜欢偷懒。一偷懒,通常顺序会反过来。结果文章永远写不出来。

责任编辑:刘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