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
摘 要:根据“源头减负、干流截污、湖区减负”的流域一体化保水模式,在雁栖湖上游流域开展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生态水净化等项工程进行技术示范,建立雁栖湖生态清洁示范区,改善怀柔区雁栖湖及其上游雁栖河水环境质量,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雁栖湖 流域 水环境 污染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154-01
雁栖河发源于怀柔区八道沟乡,河段长度为42.1 km,是雁栖湖的主要入湖河流。雁栖湖作为首都应急水源,其水质状况将直接影响首都人民饮水安全。近年来,随着该流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平均每年接待游客约上百万人次,污水、垃圾污染十分严重,河道水质明显下降,其水环境状况将直接影响着雁栖湖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威胁着首都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针对目前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拟建立通过外源污染物减排、内部污染物削减、河道整治和堤岸整治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的“源头减负、干流截污、湖区减负”的流域一体化保水模式。
1 现状
雁栖河小流域主要有三类污染源:(1)供旅游人口食宿的大型餐饮点;(2)供应餐饮企业虹鳟鱼及鲟鱼的大型鱼场;(3)民俗接待相对较为集中的村民聚居自然村。流域内现有7个行政村,8家养殖企业和87家各类餐饮点,年污水排放量超过660万吨。目前,只有22家餐饮点和民俗村的污水处理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年处理污水仅为15.91万吨,处理率不足3%,其余污水均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已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进行水体治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 目标
(1)源头减负,在全流域内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冷水鱼养殖废水的零污染排放,显著降低农村污水,虹鳟鱼、鲟鱼等养殖业对河流水体的污染,改变冷水鱼养殖产生的高污染废水排放成为零污染排放。
(2)形成并集成适合雁栖河流域的渔业资源配置、食物链修复、水生生物生境营造和立体渔业放流与管理等渔业净水技术体系,达到有效改善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和自稳定、自净化能力的目的。
(3)按照干流截污的思路,形成堤岸生态化修复技术、水体动植物与微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逐步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和水体自净化能力,达到減轻水体营养负荷,扭转富营养化趋势,防控蓝藻水华的目的。
(4)按照湖区减负的思路,了解库区水体营养盐分布格局和蓝藻种群动态,发展库区渔业生态净水系列技术,形成以水体短食物链为主的高效输出N、P的食物链结构,提高渔业生产力和营养盐输出效率。
3 具体措施
(1)在雁栖湖上游莲花村、长园主村等主要村庄开展农村污水处理。鉴于目前餐饮及民俗接待污水排放量大,部分处理设备操作复杂不能正常运转的现状,主要采用净化槽等处理成本低,运行稳定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保证出水水质。
(2)分别对交界河鱼场、莲花池鱼场、长园001号鱼场和花苑湖鱼场开展水产养殖零排放工程,改变鱼场排污对河道水质恶化产生的叠加效果,并直接导致出口控制段面水质严重超标的现状,适当控制流域内旅游业的发展规模。
(3)在神堂峪、柏崖厂滩涂区,通过设置前置库(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和表流湿地等,进行微地形改造、地表植物种类调整,将水流均匀布入湿地,选择出适合当地河流特点和污染物去除能力强的湿地形态及植被组合。
(4)开展水生动物生态连通与旅游景观有机结合的河流生态连通性修复技术研究,提出兼具防洪安全与生态修复功能的多种河岸生态防护结构模式,研发兼具河流生态屏障及面源污染物缓冲过滤净化功能的河滨缓冲过滤带技术,优化河岸结构和河滨带植物配置,控制入河污染。
4 结论
通过开展“源头减负、干流截污、湖区减负”的流域一体化保水模式,根据流域资源环境现状、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上游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等项工作,实施雁栖河流域生态修复示范、生态水净化等项工程,构建雁栖湖生态清洁示范区,改善怀柔区雁栖湖及其上游雁栖河水环境质量,保证首都居民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