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俭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战场。化学课如何上才符合新课程要求?怎样去组织教学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步:学会预习,让学生提前“热身”。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
1.划出关键字、词,加强理解
化学中出现的概念、定律很多。其中难懂或易混淆的词、句、要逐字逐句推敲,反复阅读理解。如预习“电解质”时,“能导电的化合物”是该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催化剂”时,其中关键词是“前后” 二字,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才能对化学概念、规律、定律等达到较高的认知层次。
2.标识疑点难点,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
预习时,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书上作个记号,以便在听课时注意老师的解释和分析,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突破难点。
3.根据内容,拟下预习笔记。预习时,可尝试把书上的主要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记在书上相关文字的空白处。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只要教师要求一直坚持下去,相信一定能做到。例:预习“钠及化合物性质”时,可归纳为:
(1)实验中金属钠为何用小刀切割?
(2)为什么在煤油中存放?与水反应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些现象? 这样,学生听课有了目标,听课效率就会提高。
第二步:引导质疑,培养自学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证明他认真思考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课堂上我有时会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发现,从而提出疑问,学会总结,如总结一个知识点;一个实验操作要点,一堂课的内容;一次讨论的结果;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留下一些时间(约3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不管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离奇,都不讥笑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
第三步:引入竞争,创设交流平台。新课程提倡同学间合作与交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展现自我的平台,彰显自我的学习舞台。根据这个要求,依据学生性格、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入“一导、两竞争”学习机制。
一、“一导”是指教师的引导
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引导时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落实学习目标。要让学生领悟每节化学课的学习目标,引导沿着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诱导。
(2)抓住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点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其内容有 “了解”、“理解”、“掌握”、 “应用”等。要求达到“理解”或“掌握” 和“应用”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应该首先学好的。教师引导时要体现这些不同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以便把最基本的内容学好。
二、“一竞争”是指组内之间的竞争
课前组长就负责收集自己组员们的预习成果,(就是前面提出的预习要求的第三点“根据学习内容,拟下预习笔记”所设想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最全面、最具有代表性,小组长从中筛选出本小组这节课的问题,每次入选的问题都必须注明作者,下课后交给教师,教师就可以掌握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到期末总评时也作为一个参考。
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感到满足,自己的预习成果得到肯定和表扬,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对于那些懒惰、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同学不仅仅是一种鞭策同时也为他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三、“二竞争”是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组间讨论,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讨论,由某一组提出一个问题,由其余的小组进行回答,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全面、最正确,就可以得到“金币”、“星星”“掌声”等奖励。由教师记录下来,到学期末看看哪个小组的得到的最多,这个小组就被评为优秀小组,每个组员到期末总评时都可以得到加分,或得到老师的物质奖励(如一支钢笔)。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有竞争就有进步,培养了学生相互协助的团队精神,增强了个人的表达能力,“问”与“答”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难于掌握的难点、重点做出讲解、说明,使学生对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步: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手脑并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的生成就缺乏依据。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实验技能,又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实验操作能力的指导
教师要有意识的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有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教师亲自示范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如在用“用MnO2与浓HCl制取氯气”的实验中,先将查→装→定→点→收→验→熄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要注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做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实验中每种仪器和药品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材料和仪器?以此来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实验观察能力的指导
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验中要精心设计观察步骤。实验步骤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有能力的学生要留有余地。如在观察“镁条在CO2中燃烧”时,可分三步进行:①燃烧前:观察镁条的顏色、状态、形状、硬度等②燃烧中:观察镁条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燃烧?这与初中是否矛盾?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