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剑
上次台湾朋友来玩,带的是一些手工制作的名片夹,小巧,印花布上的图案有些喜庆。据说这样的手工艺品在台湾多得数不胜数,很多地方都开发有自己的创意产品。日本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正像是一件件逸品,透着无限的趣味。
有时闲逛古镇或街巷,总以为像非遗(简单看应归为手作之一种)这类玩意儿,应该是随处可见。但走过了很多地方,要说遇见喜欢的手工艺品,还真是不多见(恕我见识少了点),大多是身在危机中的手工艺,看不到更多的生命力。这样说,是因为曾跟着去踏访过几回非遗,了解民间手工艺的动态,传统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也没有加入产品中来。因此,生产出来的手工艺品并非是想象的那般美好。
我猜,这跟手工艺作为一种吃饭的活计,并没有上升到生活美学的缘故,或者说,在手工艺人看来,并没在制作手工艺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而使其沦为普通的商品。再者,手工制作的成本远比机器制作的要高,所以,这也是手工艺品让人不太感冒的原因之一吧。
有一回,我跟设计师钟卫东闲聊,就扯到手作上来,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手工艺不能更实用一些,是缺乏创意吗?似乎不完全是。手工艺流传到今天,大都有漫长的历史,但其生产方式和创意,却似乎显得更像“古物”才是好的。岂知,手工艺的制作包含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简单来说,既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又有历史的传承。他说,设计师在手工艺的制作中的作用,还并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手艺我们都做了好几辈子人,干嘛加进来一些古怪的东西”,这样的识见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手工艺的发展方向。
好在这几年的非遗话题很热,媒体也有所关注,但这终究抵挡不了手工艺品的逐漸消逝。想来真是不可理解,原本那么美好的生活用品,却因为我们的忽略而式微。我看日本人的对手作的重视程度,简直是可以看作国粹的,不断有人记录、整理,将它的整个历史梳理一下。不仅如此,在严肃对待手作的同时,还有一种使命感:“努力让它流传下去,这才对得起祖先。”
今天的许多非遗产品看上去就像是生活的必需品,它们的存在是生活的延续,那是生活美学的一部分(经验的累积),即便是一件普通的耕作工具,在山地和平原的模样会有所差异。这一种在地感,才是手作的价值所在。适宜、实用或许正是手作得以延续的可能,假若只是一种观赏品,放在书房里,或博古架上,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吧。
时下的非遗要想发展得更好一点,唯有更新其理念,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内涵,如此使之更跟这个时代契合,而非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