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然之手“重塑”的吴哥遗迹

2013-04-29 00:44:03吴颖
摄影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吴哥古寺榕树

吴颖

在柬埔寨吴哥遗迹中,塔普隆寺(Ta Prohm Temple,吴哥窟建筑群中最大的建筑,系吴哥王朝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于1186年为纪念母亲而建)和大自然的联系尤为紧密。这个地方因为大树盘踞庙顶的奇观和曾作为电影《古墓丽影》的取景地而闻名于世。

古寺奇观

一进古寺大门,眼前像是刚经历过一场浩劫—一棵榕树高高地“骑”在廊道上,它蔓延的树根将脚下的石门连同石门上精美的浮雕紧密包围起来,仿佛将要“吞噬”掉整座古庙。电影《古墓丽影》将这片奇特的风景带到亿万观众眼前。每年有上百万人从世界各地前来瞻望这棵“骑墙”古榕,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学到电影女主角安吉丽娜·朱莉的名字在各国语言中的发音。

100多年前,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1826~1861)偶然发现了这片被掩藏在原始丛林中的吴哥遗迹。因种种原因,直到1908年,吴哥的修复工作才得以启动。可好景不长,连绵不断的战争降落在这片土地上,修复工作不得不停止,吴哥遗迹再次被遗忘在丛林中。

1990年代中期,吴哥遗迹修复工作重新开始。当时,考古学者曾争论是否该伐除缠绕在塔普隆寺上的植被,彻底恢复古寺原貌。但他们最终还是遵从了浪漫情怀,决定保持这所千年古刹当下的历史瞬间。在与塔普隆寺形制相似的圣剑寺,有一些过于高大的树则被小心地部分切除,避免树木牵扯造成建筑整体的倾覆。但这多少还是引起当地旅游部门的不满,他们认为来到吴哥遗迹的游客看的就是原始的味道。

需要强调的是,塔普隆寺的植物并非只扮演“坏人”的角色,而是一直处在破坏与维系的平衡点上—许多高大树木虽然“撕裂”了建筑,但同时也变成寺庙建筑不可分离的部分,协助支撑着脆弱的结构。

百年争斗

这场千年古寺与百年巨树的史诗争斗也为观众带来一场残缺美学的盛宴。通常,风化和水蚀是大自然摧毁人类工程的常用手段,可是吴哥先人用大块的石料将寺庙建造得异常坚固,风与水于是莫可奈何。而这个时候,植物就变成摧毁建筑物的急先锋,它们的手段可多着呢:树木持续不断地生长所增加的重量会将墙柱压垮;蔓延的树根会沿着石砖的缝隙膨胀,终将其粉碎;随风摇摆的枝叶带动建筑物一同摇晃,动摇其基础;已经腐朽的林木也会牵动与它根基相连的建筑一起同归于尽。

在吴哥古迹地区,常见的盘踞在建筑物上的树木有两种:绞杀榕(Strangler fig tree)和四数木(Tetrameles nudiflora),它们是自然摧毁建筑的主力。

四数木是占据森林上层空间的高大乔木,高达20~40米,生长迅速。四数木树皮光滑,在阳光下会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发达粗壮的树根常常迎合着建筑的构造肆意扩展,延伸至地面,像是盘踞的巨蟒,又像是多足的大象。

绞杀榕是依附于其他高大树木生长的一类榕树的总称,它们是热带雨林中生命力旺盛的杀手。榕树的果实—无花果(食用无花果树也是榕树的一种)是鸟类等各种动物喜爱的食物,藏身其中的种子因而得以随动物的行动而广泛传播。榕树种落在建筑物的上层,依靠鸟粪、土壤等少量养分萌发,等纤细柔软的气生根垂吊至地面,便可获得进一步向上攀登的动力。绞杀榕是机会主义者,它需要其他树木作为它攀爬的支撑。榕树蓬发的枝叶最终将宿主完全掩盖在阴影之中,使其失去养分而死亡腐烂。

人们可以在吴哥的各处寺庙或道路旁找到毽子般大小、带2片(偶尔3片)树叶状翅膀的奇特种子 ,颜色呈鲜红色或是枯叶棕色。它们落下时就像竹蜻蜓一样快速旋转着,在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借助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些是龙脑香科植物(拉丁名Dipterocarpaceae)的种子,是热带林木中最高大树木扩展领地的杰作。龙脑香植物可生长至40~70米高,需要较多生长空间,它们以这样精巧的方式将后代送至远方,避免同自身争夺养分。

吴哥大城(Angkor Thom)曾是容纳过10万人口的皇家城池和宫殿所在地。如今这座长3公里、宽3公里的都城却大部分被湮没在人不可及的树丛间,唯有连接城门的大道两侧被清除了灌木,高大挺拔的龙脑香科树在这片空地上显得格外醒目,犹如沧桑岁月的见证者,俯瞰着脚下匆匆往来的游客,宣示着自然的胜利。

消失之谜

在吴哥窟,树木的攻城略地是文明荒废的结果。那么,荒废的起因是什么呢?1860年1月,当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踏进这片原始雨林时,本是想要寻找珍稀的蝴蝶品种,却意外地“重新发现”这片不为西方所知的古文明遗迹。吴哥地区是曾经强盛于中南半岛的高棉王朝的核心,高棉人经年积累的蓄水、引水技艺,令这片地区产出的粮食养活了百万人口,并发展成为中世纪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关于吴哥被遗弃的原因有众多解释,包括吴哥王朝与暹罗(今泰国,暹读xiān)的连年战争,高棉人的信仰发生改变与水利工程失修,等等。然而这些理论都因缺乏文献证实而停留在猜测阶段。另一项不断得到证实的理论认为,吴哥的衰败源于城市的过度发展和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大吴哥计划”的研究团队(由澳洲学者主导的多国、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旨在对柬埔寨吴哥地区城市的衰落进行研究)利用卫星影像判断,吴哥古城的遗址比原来预想的要大3倍。由人工湖、蓄水池和沟渠组成的水网复杂交错,灌溉着大片森林原址上的稻田。但因系统中部分灌溉渠道错置,导致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吴哥的水源枯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遍访东南亚的丛林,最终在越南找到寿命足够长又可以测定年轮的福建柏(Fukien Cypress),通过碳同位素纪年法(又称碳14测年法,考古学中常用碳14蜕变的量来精确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揭示了东南亚地区过去近800年的气候变化。结论显示在14世纪中叶和15世纪初,因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两次严重干旱和随后跟进的过度降雨,最终摧垮了吴哥膨胀无序的灌溉设施。

夜幕来临,从遗迹中走出,如今藉由旅游观光业发展起来的暹粒市(柬埔寨暹粒省的省府,参观吴哥古迹唯一的停留地)灯火璀璨。这个有着十多万人口的城市每年吸引着百万观光客前往游玩。但当地对地下水的大力开采使得城市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引发地面下沉并对古寺造成了一定威胁,也令当地本就因干旱而发展缓慢的农业雪上加霜。

如果说吴哥的辉煌成于水也败于水尚是一种推测,而眼前遗迹中植物与建筑的交战,却向我们真实地展示着自然的力量—它给予人类文明以财富,也可以摧毁文明并自我重生。这一切,是现代人可能面临的更大的生态问题的预演,还是我们吸取经验的警钟?面对吴哥遗迹,有谁可以断言下一个千年,我们的文明会在哪里?

猜你喜欢
吴哥古寺榕树
深山藏古寺
——写作中的含蓄
榕树街121号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44
榕树的美髯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00
扶贫工作中的一段“插曲”
榕树
学生天地(2020年16期)2020-08-25 09:27:22
张辉版画作品
艺术评论(2018年4期)2018-05-09 09:21:19
傅宇博??《秋山古寺》
榕树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41
深山藏古寺
探秘吴哥古迹
大众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