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 胡颖 王俞巧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着大量外来资本,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苏州经济发展获得了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经济形势大涨,GDP快速增长的态势下,苏州经济发展模式同样存在不可或缺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苏州经济增长模式的热烈讨论。
关键词:苏州 经济 区域规划 发展
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资源
矿产资源上,苏州有石灰石、瓷石、花岗石、天然气、高岭土、铜等16种。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其中高岭土、花岗石以丰富的储量、优异的质量而誉享全国。资源上,苏州的农业主产柑桔、大米、油菜籽、茶花、碧螺春茶叶;此外,淡水珍珠、太湖银鱼、莼菜、和阳澄湖大闸蟹更是远近闻名。同时,苏州还是我国闻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享有“人间天堂”的赞誉。其中洞庭东、穹窿、西山及天平、灵岩、天池,邓尉诸名山景色绝艳、人文景观富饶,均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既有山水之胜,更有园林之美。
(二)交通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有完善的物流基础条件设施。全市基本形成了城郊成环、县乡成网、连江带湖、水陆并进的开放式、立体型大交通网络,沪宁、苏嘉杭、沿江、环城等高速公路已经完成建设,青平南高速及苏通大桥也已完工。沟通苏北、江浙,是离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苏州拥有完善的交通框架: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以及312、204、318国道贯穿苏州全境,苏嘉杭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市区距上海虹桥机场仅1小时车程。境内有光福机场和三个对外开放港口:张家港、太仓港、常熟港。
(三)人口增长分析
近年来,苏州市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是自然增长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高速增长,带来了人口的机械增长。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地区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形势,但此种增长已接近临界点,必须结合苏州未来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全面看待苏州人口发展问题。在人口功能配套上也需选择诱导性政策,依据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情况,选择差异性或有区别对待的政策工具,规范和引导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四)人口素质
在苏州,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每十万人中只有5571人,该指标排在第13位。专家分析认为,苏州高校较少,长时间以来受上海等城市的强烈吸引致使本地优秀人才向上海、北京和国外迁移。同时,目前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进入,并且苏州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人口相对较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口素质。专家指出,人口素质偏低将成为苏州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
(五)科技条件评价
相比于发达国家,苏州全要素生产率仅相当于其90年代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苏州全要素生产率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很多先进技术是由跨国公司直接引进的,而非是本地研发,更不是自主创新。
二、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内在原因
(一)产业结构偏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看,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业结构优化表现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但是苏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不但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而且还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工业仍然是推动苏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苏州第二产业占比达到65.4%,比2003年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7.1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重金属冶炼加工、化工和电力占据着相当大的一部分。
(二)旅游服务业仍待发展与保护
苏州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并且投入使用之中,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部分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面对大量的参观人流时,景区内的设施与景观均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并且有一部分旅游资源产品的等级相对较低,与发展“文化旅游”想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三)资源环境趋紧
苏州是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苏州的人口密度为726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15.5倍,人均耕地面积也远低于国际上规定的人均0.79亩临界线。而且苏州的能源自给率几乎是零,苏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水平与世界大多数国际和地区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虽然苏州民营经济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强的制造业基础、较高的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但是在核心竞争力上还处于中等水平,与浙江温州、宁波、广东等发达地区比,相距甚远。
三、区域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
1.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发展方式转变拓展产业空间。
2.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3.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二)合理稳健地发展旅游服务业
行业内人员自律,适度开发景点,项目融资加强整合,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在发挥旅游服务业的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把旅游的招商引资作为重点来抓,寻找一切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外宣传推广苏州的旅游投资环境,同时也加大对消费者市场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三) 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苏州需要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政府要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民营企业的竞争环境,建立对民营企业的标准信用制度,降低企业负担,多形式、多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保证民营企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郑京淑,浅析产业集群下的“苏州模式”[J],经济与管理21(4),2007-4
[2]苏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http://www.szhboftec.gov.cn/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友仁、夏铸九,跨界生产网络的组织治理模式—以苏州地区信息电子业台商为例[J],地理研究24(2),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