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摄影部

2013-04-29 00:44任悦
中国摄影 2013年7期
关键词:怀特摄影记者时报

任悦

照片里的三个男人,年纪已然不小,身材有些走样,头顶有点儿脱发。他们面无表情地盯着几页纸。这是一个典型的会议室环境,乏味的装修,灰色的墙壁,椅子倒是闪亮的黄色,但却有一种让人坐上去就马上要跳起来逃开的感觉。

据说老板只出现了几秒钟。他宣布,报纸摄影部的全体专业人员都被裁员。这个会议是头天晚上临时通知的,随后,摄影部的记者和编辑们很快就被要求收拾东西离开,他们的《芝加哥太阳时报》(下称《太阳时报》)门卡将再也刷不进来了。

三个男人中间的那个,名叫约翰·怀特(John White),他是1982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得主。走出这间会议室,一些摄影师聚在一起互相安慰。而怀特则一个人开车到了湖边,他说自己想静一静,就一个人,甚至想要躲起来。他已经在这个行业整整打拼44年。

拍这张照片的人也是《太阳时报》的一位摄影记者。他把照片贴到了自己的脸书(facebook)主页上,下面的留言是各种唏嘘,有人说:“我快要哭了。”有一位则对照片看得仔细:“最让我感到难过的是,这三个人都带着相机,仿佛对下一个任务已经做好了准备。”

端掉整个摄影部?这个决定,在媒体圈儿里引发了争议。但这位老板可能对此毫不介意,《太阳时报》的这位出版人此类出格的事儿没少干。2008年,他在《新闻报》(Newsday)工作,中止了20位摄影记者的合同,让他们重新竞聘多媒体记者的岗位。

我的朋友吉姆曾经是《新闻报》的摄影部主任,他早在数字技术冲击传统媒体的第一波浪潮中就被买断工龄下岗。上次我在纽约见到他,他刚和夫人参加了一个手机摄影的工作坊。吉姆给我演示他在课上学习的各种手机摄影软件,最后坏坏地给我看他的学习成果:“你看,第一张照片是这样的,然后,最终用软件处理过的照片是这样的……”

那是一张完全是虚影儿的照片。

《太阳时报》声称他们不需要专业摄影记者了,因为手机可以替代照相机,普通市民可以替代摄影师,而未来,则是视频报道的天下。

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媒体人对“未来”做出预言。前些年,美国有一个叫做大卫?里森的,曾手持高清摄像机对自己的同仁们发出号召:“这就是新闻摄影的未来!这是我们称王称霸的机会。”看到这个字眼儿—“称王称霸”,真是别提让人有多伤感,其中暗含着一个预设:摄影记者地位向来低下。很不幸,大卫?里森现在也离开了报社,而普利策奖得主约翰,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也学会了多媒体制作。但看样子,多媒体并没有拯救摄影记者的职业危机。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丧气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惊诧的是,它和我们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视觉化时代是如此格格不入。当然,也有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人人都会拍照,职业者自然就不会被需要。这真是见鬼了,不是人人也都会说话写字么?中文系倒是一直都存在着,各种以写字来谋生的职业也未曾消失。

一位完全转型做电视的摄影记者提供了一个数字,《纽约时报》大概有600名全职记者,而摄影记者只有30个。这个比例说明,从一开始,摄影记者就不是报纸的核心内容供给者,他们一走入媒体,就被制度化地挤压到了媒体内容生产的边缘,成为疲于奔命的配图者。那些原本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就这么给耗成了中年大叔。

有人问我,摄影真的不能成为职业了么?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摄影不是职业,摄什么才是职业。以前拿起一台相机就能当摄影记者的年月已经结束了,社会、突发新闻的报道,或许都将被公民记者替代。但时下才是媒体用好这些视觉精英的时候,他们应当去做真正的媒体内容建设,独立地,像个记者那样。还有更多人应该成为图片编辑,那些未经编辑处理的照片,都只能没了魂儿一样在网上漂荡,图片编辑发掘这些照片的过程,其实就仿佛是他们出去拍了这张照片。

约翰?怀特站在湖边,他担心的是那些刚刚入行的年轻摄影记者的生存。而这位摄影记者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曾预言他只能在垃圾车上工作,因为他数学太差。他父亲则让他尽力成长,要做到最好,即使在垃圾车工作也要做车上的那个司机。这个励志的故事或许还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你要变成一个操控者,而非搬运者,智慧与创造力才是你生存的根基。

这样看,一个摄影部被整个抹掉也并非坏事,它将迫使我们对这个职业从头开始思考。

猜你喜欢
怀特摄影记者时报
E.B.怀特和他的英语句子(三)
E.B.怀特和他的英语句子(一)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了不起的作家:E.B.怀特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德里克·怀特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