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从何夫杰的报道摄影说开去

2013-04-29 00:44彭祥杰
中国摄影 2013年7期
关键词:图片社摄影

在这群西方的东行者中,报道摄影师一直是占很大比例的,即使在提倡个性化表现的今天,仍然还有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为各种西方媒体供稿的报道摄影师。美国摄影师何夫杰(Fritz Hoffmann)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位。遗憾的是,当他看到我们约请的曾与他有过合作的中国摄影师彭祥杰撰写的相关文章时,本来联系中的照片使用授权被中断了,看来西方摄影师也很在意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影像。何夫杰觉得彭祥杰的文章并没有很好阐释他的作品,但是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西方报道摄影师有关中国影像的生动注解。 —编者

初识何夫杰

记得2002年初春一天,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低缓流利的中国普通话,明显带着“老外”的口音,他自称是“英国摄影图片社”驻上海的美国摄影师何夫杰。电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他之前在《中国摄影》杂志上,曾经看到过一组介绍我拍摄的《流浪大篷》摄影专题,并表示他非常喜欢之类的一些客套话。接着就又向我提出来,是否可以约时间来西安登门拜访……

没过多久,何夫杰真的就来到了我的家中。看照片、谈摄影、交流中国所见,算是一次比较融洽的见面。何夫杰还在我们小镇上当年最豪华的四星级酒店住了一夜。傍晚时分,我们就近找了一家僻静的小酒吧接着聊谈。何夫杰介绍到,他正在与一位同样也是在上海,美国联系图片社的加拿大摄影师季瑞(Greg Girard),共同创建了一个摄影图片社documentCHINA (记录中国)。并且鼓动我加入,他说大家一起干,一定可以成功。

第二天上午,我去了酒店送何夫杰返回上海。分手时他说:“我有一套Leitz Focomat 1c 黑白放大机,是我在美国的摄影老师赠送给我的。我现在已经基本不拍摄黑白胶片了。你要是同意加入我们的图片社,我可以转送给你。” 仔细想想这在当年,对于使用国产“海鸥牌”放大机的我来说,实在是诱惑难拒。就这样我成为了documentCHINA 图片社的一位为西方媒体供稿拍摄服务的中国籍摄影师。

记录中国的摄影拍什么

何夫杰大概是在1995年就来到中国,在上海开始了以一个典型西方职业摄影师的身份和视角,关注记录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促变化。他称自己是中国1949年以来,第一个得到官方许可可在中国境内工作并获准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居住的外国摄影记者,他选择了长居上海。并且,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会议期间,极少数获准可以贴身采访拍摄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西方媒体摄影师。

由此可以洞见,作为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美国摄影师何夫杰,他是多么地深悉 “中国之道”的应对。更何况他在中国的游走拍摄的路上,也曾经收获过充满东方异国情调的爱情。如此浑厚“中国地气”的接续与渗透,势必又会作用于何夫杰对于中国社会观察视域的独特的角度和影像的广度。

当然作为一位深受西方报道摄影职业化训练,厮混于中国的何夫杰,他的摄影工作任务已然方向明确。媒体的委派和接单和拍摄,不断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卖出和发表来自中国的影像。如此才有可能保障他在中国长期地生活下去。那么什么才真正是西方媒体关切和需求的中国影像?这是那些在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们,所共同警觉和关注的媒体市场策略。

这是一封由何夫杰在2004年3月20日发送documentCHINA 摄影图片社成员之间的业务指导性邮件,内容涉及记录中国摄影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这份文件的内容,在当年就是构成整个西方图片社报道摄影师们的行动指南,更是影像市场竞争的核心秘密武器。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有关中国的影像,西方媒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摄影。该信全文如下:

这些是国外的商业杂志感兴趣的题目。我觉得你值得花些时间去拍些照片。

有些重要的事情要记住:

你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或胶卷,但照片必须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照片必须能清楚地体现题目。

重要的是要能表现出这是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在西安和北京比较容易,因为这些城市的古建筑可以体现在背景里。

要讲究摄影技巧。好的用光、好的曝光量、好的氛围、好的构图和对自然的、有活力的、有意义的瞬间的捕捉是真正有价值的。

你可能会认为这些题目很无聊,但是你还是得努力把工作做好,否则照片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了你也不会想把名字印在上面。

对每个题目都要像做长的记录报道那样认真地对待。这样做是会有报偿的。

购物、时尚、电子、计算机……任何可以显示经济增长是如何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潮流。

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业余生活:打高尔夫、开着新车去野餐、看电影,他们新装修的房子,尤其是厨房和客厅中的新设施。

能源(要能显示出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增长的)、石油、加油站、停电、夜晚的处处霓虹。一个家庭在他们到处是电器的家中。

与奥运会相关的一切。

银行业。中国的所有银行、银行内外、排队存取款的人们。设法把银行的英文名字体现在画面上。

制造业。跟出口相关的一切,尤其是电子、玩具、鞋、服装,以及装配线。尽量把商标或名称表现在画面里,总之要清楚表现出在生产什么东西。

沃尔玛。任何东西,新店开张、商店外满载而归的顾客、内部的景象。

人群。拥挤购物的人群、大街上的人流(可以看见脸部表情的)。场景要有纵深。

房地产。建设中的新楼、房地产展览……跟着一两家人去看房。

新的流行文化。艺术、音乐、时尚、教育,一切流行文化前沿的。

股票市场。人们在进行股票交易。

中国的大公司。像长虹、康佳、华为、海信、TCL……

青岛。中国人畅饮啤酒的样子,要能清楚地看见商标;或是啤酒促销活动。

海尔。必须能清楚地看出这是海尔,广告牌、有趣的促销活动、购买海尔产品的顾客。

微软。卖产品的商店、盗版软件(要能看出这是微软产品,最好清楚体现出是在中国)

高科技。无线上网、掌上电脑、光纤网,等等。

索尼。广告牌、出售产品的商店和使用产品的人们(必须能看出是索尼,最好能看出环境是中国)

山西长风。工厂,或是运输和销售中,背景要能体现出在中国。

手机。要能看见手机,要能体现出中国背景,显得比较有趣。可以是紧凑的画面,也可以是广角画面。

外汇黑市。点数钞票或在交易的人们。

无论是马格南,还是联系图片社,亦或是documentCHINA 。这份邮件的内容,为我们今天解读何夫杰们有关中国的摄影报道,提供了详尽的佐证与参照。我认为这份文件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仍然适用当下有关中国的摄影报道和西方媒体的影像需求倾向。

如何记录中国的何夫杰们

由于曾经在documentCHINA 摄影图片社共事的原因,使我有过与何夫杰一起外出工作的经历。西方报道摄影师对于工作的严谨态度和行事风格,绝不是中国式的 “人情世故”可以通贯。2008年中国北京即将举办“奥运”盛会,全世界的重要媒体,纷纷把关注的热点齐聚中国,杂志版的“中国专号”比比皆是。2007年4月,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何夫杰,再一次来到陕西雇佣我做摄影的向导和助手。此行是为2008年4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专号”拍摄选题。

我按照何夫杰事前的约定,为外出拍摄便利租了一辆车。我们先后在十天的时间里,去了陕西的宝鸡、扶风、眉县、周至、西安等县市。拍摄的方向主要是围绕陕西的“乡村天主教、庙会集市、地方戏曲演出、县级经济开发区……”。何夫杰在拍摄工作中,要求我以中文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被拍摄者的相关背景信息。每天晚饭后,我们还需要一起把白天的所有文字记录,进行整理、核实、复述,经常会工作到深夜。

何夫杰此行的摄影装备是两台徕卡M6机身,28毫米、35毫米、50毫米配套镜头,外加闪光灯等附件。西方报道摄影师通用的富士PROVIA 100F 彩色反转胶片,这种胶片方便感光度的增感调整和处理。何夫杰在拍摄现场的工作状态,基本上就是处于冷静旁观,机敏矫健。在自然的时空中伺机捕捉下被摄者的瞬间自在的行迹与形态。图像的视觉构成组合,注重尽可能地强调环境中,物与人的关系及其符号性与时代性冲突的特征信息。

摄影新时代的到来

2005年9月documentCHINA 宣布解散。2007年4月的陕西之行,是我与何夫杰最后一次的摄影合作。在这个时期之后的何夫杰,已经把报道摄影的视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所见。在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服务的何夫杰,开始奔波于世界各地继续他的主题拍摄。

作为一名中国本土的摄影师,在为西方媒体供稿拍摄的那些年里,使我有机会交流和接触过多位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曾经也接待过马克·吕布的摄影助手,意大利焦点图片社的摄影师朱利奥尔。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红色中国的高速发展与国力的崛起,机遇与问题并存的社会景观交集,始终是西方媒体与政客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显然西方摄影师“中国所见”的影像视角与选题关注,是与中国摄影师的影像选择的趣味,有着不在同一“时空”文化背景下的观念取向和异同。西方摄影师的中国视野,验证了东西文化冲突下的影像审视与重构。意识形态建构下的报道摄影,始终隐含着观看策略的法则。也仍然不断地会有西方摄影师来到中国持续地拍摄与淘金。

从2001-2005年,可以说是西方报道摄影的最后 “黄金五年”。数字时代的汹涌到来,微利图片市场的雏形初现,以及西方媒体报道摄影发表空间的急剧萎缩。这些都为依附于摄影图片社生存的摄影师们,带来了生存的巨大茫然和焦虑。寻求摄影生存空间的转型与影像观念的重建,已经显得迫在眉睫。

然而,何夫杰们和他们的报道摄影,依然在路上继续坚持着……

猜你喜欢
图片社摄影
中国图片社“绝活”
盖蒂还有麻烦事,一家图片社也起诉了它
摄影师把照片捐赠给图书馆 却发现盖蒂在卖它
玛格南:决定性瞬间
中国摄协图片社落户798艺术区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爱如往昔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