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比另
來自德国北部小城莱姆葛(Lemgo)的贝恩德·哈格曼(Bernd Hagemann),曾在北京、上海生活六年,他利用在中国的时光,经常到街头去拍摄那些在极端条件下打盹的中国人。他把这些打盹者分为“硬睡者”(Hard sleepers)、“软睡者”(Soft sleepers)和“群睡者”(Group sleepers)三种,并在自己的网站 (www.sleepingchinese.com)上,登出了750多幅此类照片。
在这个网站首页,还列出了得分最高的10张照片、最新的10张照片、和浏览最多的10张照片。 一张保安睡在公园的长椅上的照片,力压群睡,拔得头筹,也就是网民们评选出的“睡神”。这个穿制服戴着大檐帽和红袖箍的保安,全身扭成S形,屁股被长椅中间的扶手很不舒服地隔着,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美梦。睡觉本属私密,几乎所有的外国电影中,西方人的睡眠环境都是私密的,不可缺少的大床,柔软的被子,可以将脑袋整个陷进去的大枕头和靠垫……哈格曼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怕硬的“软睡族”。再从摄影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照片并无很高的艺术技巧,其实在西方摄影师拍摄中国这个圈子中,哈格曼也没什么太大名气。但这些照片唤起了我们的回忆,我相信看过哈格曼的这些“睡族”的影像后,你再也无法忘记,从此以后你一定对睡觉的各种众生相有了更自觉的观察和记忆。甚至有些人看了哈格曼的网站后,也拿起了相机,加入到哈格曼所倡导的记录中。一位姓周的中国人将他拍摄的一对父子睡觉情深的照片发给了哈格曼,很快就得到了他热情而充满赞许的回复。事实上,在贝恩德·哈格曼的主页上,一直就有一段很好的欢迎词:“亲爱的来访者, 我必须要提醒您!在您开始点击鼠标浏览我的这一大堆照片之前,不要忘记你曾经每天从你们自己国家媒体上听到或者看到有关中国崛起的这种说法。他们在谈到‘沉睡的巨人‘,关于‘新的巨人的诞生‘,或者‘红色中国龙的苏醒‘这些说法时,总是带有一种好像是我们(西方)会受到威胁的语调。但是,实际情况肯定是更多地带有和平的色彩。”
毫无疑问,从这段欢迎词中可以推测出,拿破仑的“睡狮论”给了哈格曼以摄影上的灵感与指导意义。大约在1818年前后,曾传英国国王的使节阿美士德在从中国返英途中,路过囚禁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他想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拿破仑当时对阿美士德说:“中国是一头睡着的狮子”云云。
拿破仑教训阿美士德并预言中国将有伟大复兴的历史故事并无确切的事实考据,有些英法学者曾经翻检过与拿破仑相关的原始资料,发现“无论法文或其他语言的任何一手资料,都没有记载拿破仑曾经说过这句话”。但在当时,这未经考实之言先被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拿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梁启超借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睡狮不觉的寓言。
事实上,“唤醒论”并非针对中国的专利,一位明治维新时期的英国驻日本领事馆通译,就曾将日本比喻为森林中沉睡的美人,认为明治之前的日本完全酣睡于一个太平的梦中。“唤醒论”在东西方对峙的文化语境中,表明的是西方对于整个东方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形象的比喻却歪打正着,不断被后人引用,反观贝恩德·哈格曼受此“狮子论”而拍摄的“睡觉的中国人”系列,从照片中已经看不到西方的优越感,他的拍照出发点也很轻松:“中国的劳苦大众实在是太辛苦了!中国的崛起或者复兴,正是应该归功于他们的贡献。”这种善意的摄影态度,也决定了这些照片在日常中透着幽默,看过一遍还想看,每看一次都想笑。但是笑过之后,心情肯定比较复杂,尤其是那些硬睡眠者的睡姿和恶劣的环境,里面包含着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些活生生的街头影像,如同《清明上河图》,拼出了国人睡姿的超长画卷,随着互动和投稿,这个画卷还在不断增加着长度。
人只要活着就要睡觉,遵循这个规律,哈格曼的睡族系列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一句未经证实的名言,引发的一个摄影上的想法,最后演变成这样一个规模的摄影网站,煞是奇妙。哈格曼现在已经回到西方,相反地,这个睡族系列时刻都没沉睡,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可观的文献。
2458401次的点击量,这是截至目前为止www.Sleeping Chinese的点击量,经常有超过200多人同时在线观看他的照片,有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在上面留言,这对于一个个人网站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了。如果说摄影能和现实互动的话,这是一个绝佳的案例。
更多作品请见:www.sleeping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