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听雨
闺蜜们与时俱进,听雨早就为大家建立了微群,每天大家天涯若比邻,相隔万里也可随时沟通。大家兴致勃勃,话题无数,乐趣无穷。
一天早晨,款款发来一条语音微信:
“姐妹们,我遇到了极大的困惑。现在这些年轻小孩,到国外留学,动不动就三五年,有的还学了七八年,从高中就出去了,读了非常高的学位。可结果呢?今天我这儿来了一个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那在英国可是个非常好的大学。他应聘到我这儿来工作,月薪只有4000元。我问他为什么呀,他说父母希望有个铁饭碗。我真崩溃了,我觉得那是个很无聊的职位。各位姐妹,你们说,既然只想找个铁饭碗混吃等死,当初干吗费那么大劲去留学呢?留学的目的是不是要提前想清楚?”
款款的疑问引起闺蜜们的热议,因为大家都面临着是否将孩子送出去的问题。
听雨出声了:“说到留学,你们还记得凯文吗?我最近见到他啦!”
凯文是大家的发小儿,当年是英俊少年,16岁上高二时就被父母送去美国自费留学。那是80年代,能出国的人凤毛麟角。再说凯文人品又好长得又帅,家庭条件优越,是好几个闺蜜的梦中情人呢!
“凯文他回来啦?他怎么样啊?”悦好的声音透着激动。
“他是回来办离婚的,状态不太好,不让我惊动大家。他已经是一家美国公司的高管,收入很好,父母家人都在美国,就是一直被婚姻问题困扰。”
“啊?凯文怎么会离婚呢?有没有孩子呀?”悦好既惊讶又担心。
“这正是他痛苦的地方—儿子都12岁了,他却越来越觉得和太太不是一路人,各方面都合不来。”
“他跟你讲离婚的具体原因了吗?”问茶比较理智。
“他只给我讲了结婚的过程—其实悲剧在那时就注定了。凯文17岁出国,举目无亲。他又孝顺,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一边学语言一边打工。中国人在国外的人际圈子本来就窄,他把课余时间都搭在了打工上,就没交到几个朋友,更别提异性朋友。等他大学毕业,工作几年,该结婚了,身邊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啊?谁想得到啊,凯文在国内是我们公认的白马王子,在国外居然找不到人结婚?”
“是啊。父母急了,逼他回国相亲。南京的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羽绒服厂的姑娘。见面第二天,人家给他送来一件羽绒背心—她们厂生产的。他立刻就被感动了,觉得人家会疼人。因为这个偶然的举动,这姑娘就成了他太太,结婚一起去美国了。”听雨道。
“为一件羽绒背心结了婚?”悦好无限怅惘。
“是啊,婚前了解几乎为零,婚后直接让人家做了全职主妇,从头学习美国的生活模式。”
“他到底是怎么整的啊?”问茶插话。
“16岁以后—他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家庭的教诲,朋友的帮助,他都没得到,为了打工赚钱,课余也没什么时间读书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择偶标准是什么,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听雨遗憾地说。
“这就难怪了……成长缺失啊!”问茶道。
“是啊,所以婚后他们摩擦不断,最后长期分居。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绑在一起怎么可能不难受?”
“唉,小时候凯文最出色了,想不到现在过成这样。他打算怎么办呢?”
“事到如今,只能多给女方财产作为离婚补偿,净身出户呗。只是经过这场痛苦的婚姻,凯文头发全白了,内心已脆弱得不堪一击。但愿他别一蹶不振才好。”
“看来,像凯文这样少年留学,风险确实很大。能否取得学业进步是一方面,在缺失亲情、友情的关怀和引导下,能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则可能对一生的影响更大。你们还记得上海机场刺母案吧,多令人震惊啊!父母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出去,反而把孩子给毁了。”款款道。
“微博上说,我国高中生出国人数已经超过总留学人数的1/5,低龄化留学潮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膨胀。”
“有些家长妄想,孩子到了国外就能成龙成凤,其实却不尽然。有些孩子在国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国外,躲开父母的管制,更不上进,整天花着父母的钱混日子,其实就是浪费生命。”
“少年儿童心智尚未发育健全,很需要家人、朋友在精神上的指导和陪伴。留学国外,孤独苦闷、缺乏情感沟通,很容易使孩子迷失自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且,洋文凭并不都是金字招牌啊!越来越多的‘海归成了‘海待,这样的心理落差也是少年留学者和他们的家长需要面对的。”款款道。
“留洋海外,经历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增长人生阅历,其实是很多成人的梦想,如果父母是想经由孩子来完成,那还是算了。如果不是,现在看来,在决定之前,要帮孩子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孩子出国以后,也要想方设法保证对孩子的支持和引导,不然可能事与愿违。留学,绝不只是把孩子送出国那么简单。”悦好道。
“我们到底还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如果送孩子留学,具体又得注意些什么?”大家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