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更斯短篇小说《跟踪追击》中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

2013-04-29 00:44:03姜睿睿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狄更斯叙事学

摘 要:根据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查尔斯·狄更斯在短篇侦探小说《跟踪追击》进行了写作实验,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来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为日后侦探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丰富的叙事技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狄更斯 《跟踪追击》 叙事学 不可靠叙述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作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小说家早已家喻户晓,他的几部长篇著作也已得到了评论家和中外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好评,但其短篇小说,尤其是他的“离奇小说”,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相比起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结构严谨,具有短小性,浓缩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更易在结构安排和叙事模式中出彩,其中信息和情节的紧凑性更易使读者及时地感受到其瞬间爆发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李,2011:VI)。因此,本文就以狄更斯的较有代表性的侦探故事《跟踪追击》( “Hunted Down”)为例,挖掘文本的隐含作者,来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来表现真正的主题。

《跟踪追击》于1895年发表在《纽约流水账》(New York Ledger)杂志上,是狄更斯有名的侦探故事。该小说的叙述者是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桑普森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骗保的故事。

在该短篇发表之际,侦探小说尚处于萌芽阶段,只有“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的推理故事流行于欧洲大陆(坡, 2010:7)。狄更斯在这篇小说开创了一种侦探叙事模式:犯罪与侦探过程同时进行,并在结尾时两条线索碰撞达到高潮。作为连接两条线的关键人物和叙述问题的关键要素,故事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桑普森先生在叙事中时并没有明确交代自己的所知所想,但同时也谨小慎微地为读者提供选择性的暗示和线索,通过这张“不可靠”之口,揭示了小说的真正主题,达到高潮迭出,环环相扣的震撼效果。

修辞性研究方法的创始人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来特指作者在创作某一作品时特定的第二自我,而叙述者的言行是否与隐含作者规范保持一致,是决定叙述者是否可靠的标准。这种“不一致”常常出现在类似于本文的第一人称叙述中,其规范包括作品中的人物,技巧,语气等各种成分体现出来的作品的伦理,信念,情感,艺术等各方面的标准 (Booth, 1961:173-174)。在《跟踪追击》中,狄更斯对如何通过叙述者的不可靠叙事来巧妙地揭示文章中心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一点突出体现在隐含作者对“面相学”的真实态度。

从聚焦角度来看,狄更斯在本文中没有采用19世纪盛行的第三人称叙述,而是采用了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根据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Genette)在《叙事话语》对小说聚焦的分类,本文属于叙事者固定型内聚焦手法(叙述者=人物)(Genette, 1988:193);而根据斯坦泽尔(Stanzel)依据观察位置对第一人称见证人的叙述,本文则应当划入“外视角”的分类,即叙述者是站在故事的边缘的见证人(申丹, 2006:60)。但在两种分类方法在运用于该文本分析时均不够全面准确:叙述者桑普森先生对读者所叙述的内容少于他所知道的,且在叙事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主观性,与热奈特和斯坦泽尔的理论存在明显的矛盾。因此,本文的视角问题可从心理层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聚焦者(桑普森)对聚焦对象(史林克顿)的认知(知识,推测,信念,记忆等)和情感态度(主观与客观)(Kenan, 2001: 80)。

“面相学”,即“把相貌和举止结合起来考察一个人”(狄更斯, 1991:54)是叙事者的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关键词,并成为他讲述主体故事的出发点,在故事中具体化为史林克顿的中分头路。在故事的每一部分,桑普森都会多次提到史的中分头路给他带来的不良感受,似乎这条光洁白亮的头路不停地暗示听话人“按照他规定的方式,而不是用别的方式看待他”(57),由此让读者认为叙述者是极其主观任性,只凭对方一条中分头路就决定自己了的好恶。但细读文本即可发现,随着故事的推进,叙述者对中分头路的描述和反应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故事的前半部分,叙述者会不自觉地顺着这个“头路”提供的方向与史进行对话,看到史优雅得体的举止也对读者坦白自己可能存在偏见;但在两天后史在其办公室填表格时,叙述者开始回避这条头路,“他……又把那条长长的纹路纤毫不爽地呈现到了我的眼前——这时我背对壁炉站着”(64);在海滩“巧遇”时,桑普森再次提到“我已下定决心,绝对不让那条头路再不偏不倚对准我的鼻梁了”(65);在最后一次见面时,桑普森又提到“(史)又把那条光滑的石子路呈现在我的眼前,但这已是最后一次(73)”,直到史被当面揭穿,“把手举到头上,揪下了一些头发,扔在地上。那条整齐的的头路就此完蛋了,他亲手毁了它(78)”。

表面看来,桑普森无来由地坚信着“面相学”,呈现出固执的主观性,通过文章的草蛇灰线可以看出,这恰恰是桑普森先生与反抗主观性的过程。史林克顿的这条头路在隐含作者看来就是人类极具迷惑性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代表。史表面上衣着得体,举止优雅,谈吐风度,若是不了解真相的人,很容易被其华丽的外表蒙蔽,“按照他规定的方式…….来看待他”(57)。直到最后被当面揭穿,史的残忍贪婪的邪恶本性才暴露无遗,而此时,他整齐的头路也拨乱了,表明这个假面具终于脱落,真相大白。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推断出作者想表达的其实与“我”的表述恰恰相反:人性是矛盾和复杂的,所谓的“面相学”其实是不可靠的,但世人总是愿意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简单地顺着人们表现出来的方式去认识他人,从而做了外在表现的奴隶。

由此可以看出,该小说在表面看来是作者在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在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而事实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证明了完全相反的道理。这种表面上的矛盾与内在的统一增强了《跟踪追击》的张力与可读性,表现了作者的精巧构思,丰富了侦探叙事模式,也预示并孕育了日后现代叙事文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Booth,Way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2] Kennan, Rimmon.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nd edition, 2001.

[3]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M]. Ithaca: Comell UP, 1988.

[4] Stanzel, F.K.. A Theory if Narrativ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4.

[5] 爱伦·坡. 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 爱伦·坡[M], 陈良廷等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6] 查尔斯·狄更斯. 中短篇小说选[M], 项兴耀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7] 李维屏. 英国短篇小说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8] 申丹: 何为不可靠叙事, 外国文学研究,2006, (4):133-143

作者简介:姜睿睿(1990-),女,山西临汾人,学历: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狄更斯叙事学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福建茶叶(2019年11期)2019-01-08 18:38:10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
狄更斯钓鱼
狄更斯钓鱼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10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0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