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森欧外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

2013-04-29 00:44:03李杰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悲剧性

李杰

摘 要:本文以森鸥外的《舞姬》和《高濑舟》作品中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从两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展开论述,探究作家写作的动机以及作品的警示性。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达到抨击封建旧制度、反对幕府阶级统治、反抗封建的官僚制度、反对阶级体制、提倡人人平等的目的。

关键词:森鸥外 舞姬 高濑舟 悲剧性

森欧外是日本著名的作家,《舞姬》和《高濑舟》都是他家喻户晓的作品,而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都有着相似的悲剧性。本文试着从两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展开论述,探究作家写作的动机以及作品的警示性。《高濑舟》的主题被认为是安乐死和知足,而我认为,这一主题更加突显出作品人物的悲剧性,作者通过对这一悲剧性人物的描写,想要达到抨击封建旧制度的目的。

一、弱者的悲剧性:不能依靠自己改变命运

1、身份的悲剧性

《高濑舟》中,喜助的弟弟身染重病,苦苦挣扎,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弟弟最后受不了病痛的折磨,选择自杀。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他的身份造成的。喜助一家从小就没有父母,只有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哥哥喜助在外做工,弟弟因为生病只能在家修养。在这样的一个身份背景下,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兄弟俩是属于贫民阶级。《高濑舟》的背景被设定在德川时代,在德川时代的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全体居民被分成四个阶级: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而喜助兄弟俩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在一家针织厂做工,可以说是最下等阶级的人。它们这样身份低微,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的人,是德川时代下等阶级人物的代表,而喜助兄弟俩的命运是具有典型性的。正是因为它们的身份低微,导致了喜助弟弟的命运的悲剧性。如果他们出身高贵的话,喜助的弟弟或许不会因为没有钱治病而饱受痛苦,也不会自杀,也不会使喜助受到牵连被流放。所以我认为,导致喜助弟弟自杀而终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他们的身份低微,不能依靠自己改变命运。由于出身贫寒,他们得不到教育,由于没有双亲,他们体会不到亲人的关爱,这也在精神和上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舞姬》中,爱丽丝也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爱丽丝的身份的悲剧性,也是造成她最终发疯的一个原因。清水茂在「エリス像への一視角」的论文中,对于爱丽丝与丰太郎的相遇有过如下的论述:

「独立した娼妓(散娼)」への運命に辿っていくことを、やむを得ないとする状況に、客観的にはもちろん、主観的にさえもたっていたと読み取ることができよう。そこで、たまたま通りかかった豊太郎を選択し、これを投企している、とうけとれるのだ。

清水茂教授认为爱丽丝是为了出卖自己的身体才会在古寺的门旁哭泣。也就是说,他把爱丽丝作为当时的妓女来看待。爱丽丝是不是妓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加论述,如果爱丽丝是妓女,那身份的卑微性毋庸置疑,如果爱丽丝不是妓女而作为一个舞女,爱丽丝的身份也是卑微的。爱丽丝的家境贫寒,父亲早逝,连给父亲办葬礼的钱都没有,家境一贫如洗。爱丽丝的身份的卑微性,是丰太郎最终离开她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爱丽丝最终疯掉的间接因素。试想如果爱丽丝的身份是一位官僚后代或者是一位贵族,就不会有关于丰太郎的流言蜚语,也不会使丰太郎进退两难。正是因为爱丽丝的舞女的身份,才会让丰太郎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得丰太郎不得不作出离开她的选择。如果爱丽丝的身份很高级的话,故事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2、性格的悲剧性

《高濑舟》中喜助弟弟的性格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从他的家庭情况来看,对于一个从小没有得到父爱母爱的孩子来说,无疑在精神上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终它能够产生自杀的想法,也是与他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在没有父母照料的情况下,哥哥喜助直接担当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而患病的弟弟对于哥哥的照顾,心有不安。为了不拖累哥哥,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与他的自卑感是有关联的。他自卑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三点:

1.对于出身贫寒的自卑。作为下等居民,在幕府统治下,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是他自卑的源泉。

2.对于家庭环境的自卑,在失去双亲的情况下,他和哥哥从小受到村里其他人的照顾,这对于他的心理上一定会产生影响,这是他自卑性格发展的催化剂。

3.生病带给他的自卑。如果作为正常人的话,它可以和哥哥一起工作,一起为了未来筹划、努力,可是生病带个他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对于不能工作而给哥哥带来的生活上的压力负有深深的罪恶感,这是导致他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也是他自卑性格的最重要的原因。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悲剧本质》时曾这样定义:悲剧是人的苦难或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惧与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反正总是可怕的。对于身患重病的弟弟来说,这种注定的死亡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压力和负罪感,这种必然的死亡使弟弟的性格特征突显出来。在这样外在客观环境和内心主观思想的双重作用之下,他的性格呈现出自卑感,同时也导致了自杀的结局,这样的悲剧性的结局,是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的。

爱丽丝的性格也是她最终发疯的原因之一。爱丽丝的性格可以从文中她多次请求丰太郎救她的描写中窥探一二。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爱丽丝是既有坚定的一面,同时又完全依赖着丰太郎。在对自身的职业要求上,虽然身份是一个舞女,却又在爸爸的保护下没有误入歧途,为了不沦落,请求丰太郎的帮助,以免挨母亲的打,这些都可以说明爱丽丝有着倔强坚定的一面。同时,在对丰太郎的感情上也非常坚定。在感情上,她坚定地相信丰太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丰太郎的身上,她想信丰太郎是可以依赖的人,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他的身上,还和他有了孩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如果没有深刻的爱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爱丽丝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丰太郎身上,坚定地相信着这一段感情,这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当爱丽丝知道丰太郎不会带她回日本的时候,她的所有的期待都破灭了,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最终发疯。邱紫华在《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悲剧》中提出: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他们往往处于无从选择的两难,或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的灾难里,但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争斗,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爱丽丝的情况就非常符合这一悲剧概念。爱丽丝为了抗拒感情上的伤害,在精神上殊死争斗,最终以自己作为代价。而造成这一原因,也有性格的影响因素。爱丽丝这样既坚定又完全依赖他人的性格,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受到父亲的影响。文中说到她的爸爸非常的倔强,刚毅,这或许会或多或少地对爱丽丝的性格有影响。

2.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爱丽丝的家庭条件十分贫困,她不能通过自己改变生活,对于一个没有知识的舞女来说,她如果想要改变生活的话,就只有沦落下去,而这又是她不愿意做的。认识了丰太郎之后,她知道丰太郎是唯一能够改变她的生活和命运的人,所以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不能依靠自己改变命运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二、强者的悲剧性: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

《高濑舟》中喜助这一形象是很多先行研究的重点,在这里我将喜助看作是与他弟弟相对的强者的形象。相对于弟弟,喜助既在生活上给予他照顾,承担了支撑一个家的责任,在精神上,也是弟弟的依赖。失去了双亲的兄弟俩,哥哥喜助的形象在弟弟心目中自然也是很高大的。然而作为强者的喜助,他的悲剧性就源自于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当弟弟自杀时让哥哥把刀拔出来,喜助听了这些话后,看到弟弟的表情和眼神,终于被弟弟说服了,替弟弟结束了生命。正当他把刀拔出来的时候,被邻居看到,误以为是他杀死了弟弟,就报了官,导致最后被流放。如果不是听从劝说,帮助弟弟自杀,喜助也不会被误会杀人,也不会被流放。虽然被流放这一事件结果喜助自己认为是非常好的结果,但是背负了杀人的罪名的喜助,在精神上和社会舆论中也一定会感到压力。我认为,喜助的悲剧性就是在于没有坚定自己的意志。一开始喜助也是要找医生求助的,但是最终还是向弟弟妥协了。如果他坚定意志找邻居帮助,或者找医生来救人的话,就不会被误会,也不会被流放了。而喜助不能坚定自己意志的原因,也有如下几点:

一、身份的原因。作为江户时期下等阶级的群众来说,其本身就有一种奴性,在幕府和武士领导的社会中,遵守命令已经成为底层人民潜意识中的一个行为习惯,当群众被别人命令要做什么的时候,出于奴性,不得不做。而当弟弟以命令的口吻和喜助说话时,喜助是处于被命令的状态,出于奴性,他没有坚定自己的意志,造成了之后被流放的结局。

二、客观环境的原因。面对弟弟的自杀,喜助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纠结的。面对这样一个突发状况,没有父母为榜样,没有受过教育的喜助可以说是内心上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正常人,看到弟弟的痛苦,面对弟弟的恳求,难免会犹豫。即使在现代,不堪忍受疾病痛苦而自杀的人也有很多。而面对患病的弟弟,每天看到自己的亲人饱受病痛的折磨,内心肯定也是非常痛苦的。既希望弟弟能够不再忍受痛苦,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弟弟免受痛苦,这对于作为哥哥的喜助来说,无疑也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矛盾中,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是可以理解的。

《舞姬》中,丰太郎是和爱丽丝相对的强者形象。丰太郎作为接触到西方文明的近代知识分子,深深地感受到日本旧制度的落后,同时又不能改变这种落后状态,虽然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但内心深处仍然残存着封建意识,我认为,这是他与爱丽丝的爱情演变为悲剧的根本原因。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丰太郎的潜意识中还有封建意识的残留,这也是导致他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在对于爱丽丝的爱情方面,他一直在为自己找借口,甚至在文章的最后,还把责任推卸给自己的朋友相泽,这是在逃避他不敢真正面对的自己。或许爱丽丝和他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他初到国外孤独寂寞的一个安慰剂,能让他的精神上的到满足。最后他不能带爱丽丝母子回日本,是因为他从心底里就不想承认爱丽丝的地位,其原因分为两方面来论述:

从爱丽丝的方面来看,爱丽丝的身份地位比较低,上文已经论述到,这是丰太郎抛弃她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丰太郎的角度来看,身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丰太郎,是不可能和外国人结婚的。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就听父母的话,工作后听上司的话,使得丰太郎形成了一个隐忍的性格,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耐忍勉強の力”,而这种性格的人,是不会在短时间内冲破这种束缚的。即使他看到了国外的优秀之处,感受到了自由的风气,内心里有想要改变的愿望,然而让丰太郎真正去打破传统的束缚,完全以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这又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丰太郎的潜意识中封建意识的残留。而这样一种性格的人,他是希望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通过与爱丽丝的交往,他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在达到目的之后,回到日本的丰太郎,还会是以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这是必然的。而无论是背叛爱丽丝,还是封建意识的残留,这都源自于丰太郎的意志不坚定,也就是性格的原因。如果丰太郎能够坚定意志与爱丽丝在一起,或者坚定意志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他和爱丽丝的爱情不会是这样一个悲剧。

三、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两篇文章中弱者的悲剧性都有身份的悲剧性和性格的悲剧性,而性格的悲剧性又是由身份造成的,这无疑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一。作者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描写,间接表达对幕府统治的抨击,对于正处于近代转形期的日本来说,无疑是有其教育目的的。而对于强者的悲剧性,都是由于意志的不坚定,《高濑舟》中哥哥喜助的悲剧性前文已经论述 ,《舞姬》中丰太郎的悲剧性则是由于封建意识的残留,这都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作者想要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达到反对幕府阶级统治、反抗封建的官僚制度、反对阶级体制、提倡人人平等的目的。这是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的。

参考文献:

[1]邱紫华 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活与美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日]清水 茂「エリス像への一視角」[J]日本近代文学 日本:日本近代文学会(13), 15-22, 1970-10-00

猜你喜欢
悲剧性
开创性的悲剧性研究力作
人民周刊(2023年11期)2023-07-24 21:19:32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传媒评论(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悲剧性的探索*——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的和谐路径
论达.纳楚克道尔基短篇小说《喇嘛爷的眼泪》手写稿中体现的洛顿形象的悲剧性
从《项羽本纪》的语言描写中看项羽的悲剧性
文学教育(2017年2期)2017-02-20 18:27:31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性
戏剧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18:16:29
《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性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