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书屋:拨亮心灵的明灯

2013-04-29 00:44马慧娟
农家书屋 2013年7期
关键词:学堂书屋牧民

马慧娟

曾几何时,在草原上,说起“看书”两个字,非常神圣,就像农村人说“读博士”那么难。而现在,随着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看书”不再那么奢侈和神秘,先是成为阿爸、阿妈教育儿女走出草原进入城市的一张王牌,现在又变成他们自己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打开窗户看世界,很多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是从读书开始的,而草原书屋,正是迎着牧民的这种需求到来的。

汽车的灯光划过夜幕,草原之路在蜿蜒打转,远处的山峦在朦胧的月光下浮现,克鲁伦河水恰似银白色的哈达,绵延流过,滋养着一丛丛沙柳、芦苇、香蒲,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白音乌拉嘎查的所在地,一个以巴尔虎蒙古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嘎查,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村庄的典型代表,曾依稀烙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的足迹。

白音乌拉嘎查,汉语之意为“富饶的山”。共有106户,359人口,土地面积37.5万亩,其中草场面积36.3万亩。牧民居住分散,点长面广,最大南北跨度为45公里。2011年,东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草原流动书屋”建成,政府资助12万元,嘎查集体出资6万元,建造了40平方米房车式流动书屋,书屋中图书、报刊架、阅读桌椅一应俱全。书屋中仅各种刊物就有30余份,各类图书2953册,其中蒙文出版的书籍有1350余种,占全国蒙文出版书的40%。

长期以来,草原上的牧民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流动性成为其生产生活的主要特征,而这与在一固定场所建立草原书屋的思路是相悖的。为了给牧民们带去优质的文化服务,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在一些纯牧业嘎查将农家书屋变成草原流动书屋,因为书屋可以根据牧民的需要随时搬迁,所以一个草原流动书屋可惠及整个嘎查,并且还能“一屋多用”,为牧民的生产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为了保护好草场,以备冬天牲畜过好冬,牧民们夏天不在本牧场草地放牧,要把牲畜赶到几百里以外的莫日格勒夏营地,到了秋季再回到自己的草场过冬。这时的草原流动书屋就从流动变成了暂住,驻扎在夏营地为牧民提供方便,成了牧民生产生活的指导老师和精神粮食。例如牧民们在生产生活之余会来书屋学习一些剪羊毛、洗羊、防疫等知识,到了白天就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有的牧民形象地说道:“有了草原书屋就不需要一些专业人员到现场指导了,我们从书本上就能学到了,又方便,又及时,书屋就是我们的流动老师”。

秋季是储备畜草的繁忙季节,牧民都居住在打草场,距离嘎查活动室路途遥远且劳作繁忙,他们一般两个月都不会离开打草场。这时流动书屋就满载着图书和牧民的希望,穿梭于蒙古包和打草场之间,形成一个长长的链条。“在城里买不到的书,这里都能看到,而且我们在哪里,书屋就跟着到哪里,服务很周到。”一位牧民感叹。

在内蒙古,类似白音乌拉嘎查的偏远农牧区很多。由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牧民的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处在原始状态。草原流动书屋的到来改变着这一切。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索伦镇岗根套海嘎查,草原书屋的门前有两棵越长越繁盛的柳树,当地牧民将它们比作守护草原书屋的卫士,也是欢迎牧民前来阅读的宣传员。他们清楚地记得,2010年秋季的某一天,载着千册图书的大卡车开进了这个百户嘎查,人们像庆祝大丰收一样地忙乱与喜悦,摆书上架,从此,他们将有一个新的邻居落户入住,并且随时欢迎他们来“串门”。

刚开始,人们不习惯这个新邻居的到来,而现在,他们能够和睦相处了。“老张家学会了养猪技术,李大爷家的小孙子懂得了许多成语故事……”他们开始跳出东家长西家短的日常琐事,谈论“正事”了。“送金山银山不如送书山”。时间长了,他们这样总结草原书屋的作用。

嘎查里的养羊户朱国纯是草原书屋的常客,三天两头儿有事儿没事儿的就往书屋里钻,起初他的老婆很生气,经常指责他说:“整天不着家,家里的羊病了也不管,一天到晚就知道看那些破书。”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朱国纯在书上学习了肉羊的养殖和管理技术,不但对症下药治好了生病的羊,还通过科学的管理扩大了养殖规模,年收入突破十几万,成了嘎查里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

而久居嘎查里的王大爷,六十多岁,儿女在外工作,常年一个人在家,虽说不愁吃不愁穿,但是总是闷闷不乐,草原书屋建成后,他每天都带着那副老花镜来看书,《共和国纪实》、《人民的总理——周恩来》等等,带他回忆着自己的青年时代。

“过去,天一黑,羊入圈,人就没个去处了,现在有书看了,还能开眼界,长知识!”一位面庞黝黑的牧民说道,另一嘎查牧民其木格也说: “过去,我们闲暇时三五聚在一起打扑克、喝酒,没有文化活动。自从有了书屋后各种恶习没了,酒后打架斗殴的少了,我们的文化活动丰富了,邻里之间的吵闹少了,牧民的腰包鼓了、嘎查领导的调解少了,重科技、学技术,知政策、懂法律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了”。

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乡)的草原书屋建在中心学校,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老师们还经常借此阵地给家长们讲解科学放牧、合理种植养殖、草原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使苏木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一位农民在来信中写道:“我们这儿的村里迷信很盛行,甚至出现过因迷信耽误治疗,导致病人死亡的事情。在草原书屋里看了破除迷信的文章后,我心里一亮,明白了迷信的害处,科学的好处。我今后保证不再相信迷信,还要给村民们讲,要破除迷信,懂得学科学、用科学。”

不仅草原深处的书屋让牧民受益匪浅,在城市周边的乡村,草原书屋带动起来农民学习的热情更高。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石咀子村的村委会,不仅有一间40多平米的草原书屋,还有一间160多平米的“村民学堂”,自2012年3月以来,这里已经为村民集中授课15次。村支书孙肆说:“现在‘村民学堂一有课,这里的100多个凳子不够坐,很多人是站着听,常把学堂的过道挤得满满当当。”而这样的学习热情,源自草原书屋在该村的落户。

“不开课时,这里就是阅览室,村民们可以把草原书屋的书拿来读,开课时,这里就是课堂,参考课本还是草原书屋里的书,村民们不会找书,我们帮他推荐。”孙肆说,而这一想法的灵感,来自草原书屋为书屋管理员搞的培训。“现在的村民对知识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就是按照村民的建议来办的,有了书不够,村民自己看不进去,需要有人给他们讲,我们只是这么做了而已。他们想了解什么知识,我们就讲什么知识。”

在孙肆等村干部的努力下,村民们越来越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亲切地称“村民学堂”为村里的“宝贝”。“我们前段时间还来这里学习过,讨论的是新村选址建设的事,看的电影是《一九四二》。”一位村民说道。“村民学堂”讨论的议题没有那么严肃,往往是从王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说起,然后通过小事的道理,讲述大事的做法,由浅入深、触类旁通。“理想的状态是某一件事,越学习、越讨论人越少,说明问题越少,事情就好办了。”孙肆说。

翻开讲课记录,有一半内容与让农民获取非农收入相关。石咀子村的地理条件不好,加之离和林格尔县城关镇较近,因此有很多农民放下锄头从事第三产业了,“村民学堂”就肩负起为农民补充非农收入知识的最好课堂。“农村发展缓慢,农民致富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思想文化、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这么多年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没有新农民就建不成新农村”。孙肆高中毕业后也曾加入打工行列,但凭着他睿智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成为当时当地的致富能人。而他现在想做的,就是借助草原书屋和“村民学堂”这个平台,培养更多的新农民。

此外,“村民学堂”还非常关注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几年前,有一个村民被征地后,拿到了不少补偿款,便一度迷上了赌博,通过“村民学堂”的教育引导,他在今年初花了3万多块钱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到村办企业搞起了运输。现在,这个村民蜕变的故事被搬上了“村民学堂”,成为教育他人的活教材。

猜你喜欢
学堂书屋牧民
古稀之年上学堂
牧民新生活
篽箖·上野书屋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梦幻书屋
森林学堂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