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巴塞尔基因香港艺博会再次起航

2013-04-29 14:28
财富堂 2013年7期
关键词:艺博会巴塞尔藏家

毫无疑问,全球艺术圈的关注眼光,在今年5月底,曾重重地投向了亚洲金融重镇香港。

香港艺博会(Art HK)被瑞士巴塞尔艺博会收购之后,今年首度以“香港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 Hong Kong)的全新形象亮相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本次香港巴塞尔共有来自全球35个国家及地区的245家画廊参与,其中48家画廊为首次参展。在为期5天的展出时间里,艺博会迎来了6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一个问号始终存在,就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是否能迅速完成由艺术交易自由港向世界级的艺术交易中心的转变?结果,Art HK有条不紊的管理、多样化的藏家资源及不凡的销售成绩,使得许多国际画廊均表示愿意明年再度参加。或许这就是以上问题的美好的答案。

移植巴塞尔基因 拔得亚洲头筹

由巴塞尔艺博会接手后的香港巴塞尔,启用了与集团其他分支艺博会相同的管理团队。管理主要体现在高标准的参展商选取,参观者的分流控制以及展览空间的合理安排。总体不像迈阿密海滩艺博会疯狂,也没有巴塞尔艺博会的乏味,而是带有明显的亚洲元素。

此次艺博会主要分为画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和艺聚空间四个板块。展览厅分别设在一层和三层,中间使用扶梯和电梯连接。各层设有多个入口,将VIP和普通参观者区分开来。一楼展览厅的主要参展商以知名画廊和“艺术探新”项目入选的艺术机构为主。Hauser & Wirth、香格纳、白立方、高古轩、佩斯北京、David Zwirner、Lisson等大牌画廊占据了几个VIP专用通道的入口位置,为艺博会的水准和等级的提升增加了筹码。三楼展览厅的除了当代艺术,还穿插了一些专营现代艺术的画廊,如来自纽约主营19、20世纪艺术的Acquavella画廊和以代理现代艺术和先锋大师作品著名的西班牙画廊Leandro Nararro。另外,依然可以看见许多艺博会的常客长征画廊、北京公社和维他命等。参与“亚洲视野”板块的47间亚洲画廊则平均分布在两个展厅的中心位置,令巴塞尔香港的亚洲特色更加鲜明。

巴塞尔艺博会艺术展览总监马克·斯匹格勒(Marc Spiegler)表示,对于巴塞尔艺博会在三个地区的分支,他们目标就是要将其区别化、地域化和本土化。而香港巴塞尔所要做的就是引进更多亚洲本土的画廊。

与去年参加的260家画廊相比,今年被精简后的参展商相对在质素和水准方面都比去年更胜一筹,并为作品提供了足够的展览空间。参观者可随心所欲地在各个展位之间游走而不用担心拥挤的人群,藏家也可以与参展商展开详细的洽谈。到位的安保设置更是保障了参展商的利益。比如,在天价作品聚集的高古轩画廊展位,随处可见尽责的安保人员。其他部分画廊也雇用安保人员对某些特定的作品进行看护。因此,虽然参加展会的公众类型多样,参展商也无需担心由于孩童的过度活跃而造成他们的损失等等。

当然,巴塞尔艺博会的名望和众多大牌画廊的参与也在开幕当晚为香港巴塞尔带来了许多重量级访客如俄罗斯超级名媛达莎·祖科娃(Dasha Zhukova)、俄罗斯首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艺术王牌交易商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以刻画人物形体著名的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受到世界瞩目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及香港的城中名流等。在对公众开放的首日,在会场中依然能见到活跃在艺术界的知名艺术家和藏家的身影。对于他们来说,香港巴塞尔就是一个盛大的艺术派对。藏家、交易商们这这里互换信息、瞻望艺术前景;艺术家们在这里展示创作理念、寻求知音。这是其他亚洲艺博会所无法比拟的。

艺术味蕾大爆炸

无论你喜欢哪一种形式或风格的艺术,都能在香港巴塞尔得到满足。从现代大师到当代新锐,从绘画到装置,从传统到先锋,从观念到实践。245家画廊带来的上万件风格各异的作品,着实令人眼花缭乱。如果细细看来,不花上两天时间便无法将作品尽收眼底。

一层展厅的“艺术探新”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新晋的艺术家。由Plan B画廊呈现的双人艺术家纳威德·努尔和阿德里安·根尼(Navid Nuur & Adrian Ghenie)以他们的合作作品《紫色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Purple)一举拿下“艺术探新”项目大奖。这两位本是独立创作的艺术家分别来自伊朗和罗马尼亚,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已碰出“火花”,之后一次有关颜色的特定对话就成为了《紫色的可能性》项目的触发点,并在香港巴塞尔得以发表展示。通过形象和抽象之间的对话,并互相置换创作灵感,努尔和根尼创作了一系列不同媒材的作品,有影像、绘画和装置。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观众可以在作品中分别看到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互相融合的创作理念。努尔将传统绘和概念性实践融合,而根尼则表现抽象元素。他们的作品从红蓝用色出发,将生活和艺术概念加以融合及完整的阐释。他们的合作表现方式通过不同的介质和方式体现。展出的一件根尼创作的名为From the Eyecodex of the Monochrome Series, Study 55的单色作品的蓝色颜料则是由努尔调制。叫做《在去塔拉斯孔的路上》(On the Road to Tarascon)的双联油画作品中,根尼从努尔的绘画笔触和色彩中汲取灵感,并将其通过抽象的形式组合再现。在另外一件作品中,努尔则对根尼创作所留下的颜料管、笔刷、帆布画框、调色板和塑料瓶进行组合再创作,将镜头植入物体中。通过镜头对物体的放大效果,在观看者眼中呈现万花筒的效果。这种将对方的创作互相映射到自己的作品中的形式好似香港夜景中互相辉映的霓虹高楼,绚丽夺目,令人仿佛身处超现实空间。

Boltelang画廊带来的本杰明·西尼尔(Benjamin Senior)的《治疗现场》系列绘画充满节奏感、空间几何形态和色彩互动,将现代社会的休闲运动变成了表现的形式。饱满的几何人物形态和对以自然为运动现场的描绘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初兴起的对露天运动风潮和对精神感官健康的关注。

来自上海的画廊Leo Xus Project在“艺术探新”环节展出的是活跃在当代摄影艺术领域的中国80后艺术家陈维。原本就是音乐创作出身的陈维这次则更彻底地把音乐和摄影结合到了一起。作品重新定义了酒吧及舞池,将它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场合,照片细腻捕捉了青年们藉由流行文化释放和体验自我。另外,也是对香港作为流行文化输出重地的致敬。

在画廊区的当代艺术中坚们的创作中也能发现不少趣味横生的作品。美国艺术家斯宾塞·芬奇(Spencer Finch)在Rhona Hoffman画廊展出的作品《学习色彩研究三(梦/记忆)》(Study for Color Study III -Dreams and Memories)采用了图表的方式,用色彩语言表达他的梦和记忆,编织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色彩网络。Yamamoto Gendai的UJINO装置将日常生活的声音以奇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嵌入彩笔的黑胶碟、附着搅拌机的吉他。通过这些改造过后的声音怪异又带有莫名的熟悉感。田中圭介(Keisuke Tanaka)所创作的奇妙的有机手工实木雕塑作品传达了艺术家对美丽的自然世界的深深崇敬,同时也充满幻想的妙趣。莫斯科艺术家切尔内邵夫(Aristarkh Chernyshev)在XL画廊的新媒体雕塑,是信息时代的缩影。他以一种时尚幽默的方式表现了人们对电子产品的痴迷。从互联网上截取的实时新闻在LED灯板里不停播放,示意人们接受的信息过量。纽约Marianne Boesky所展示的艺术家唐纳德·莫菲特(Donald Moffett)的充满几何感的拉链画布,以非传统的技术将放射状的纹理延伸至二维框架外。作品画面的微妙性与古怪的结构试验及社会批评的结合,充满诗意、挑衅和幽默。由白立方代理的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k Quinn)的作品《肉-感觉论》(Flesh Painting-on sensualism)延续了奎恩使用极端物体作为媒介和题材的创作,这幅鲜色欲滴含有强烈的欲望暗示。另一位英国艺术家赫斯特的作品《冥河》(Cocytus)则将布面以斑斓的昆虫覆盖,是对昆虫尸体的另一种诠释。在Galerie Daniel Templon和Paul Kasmin画廊同时展示的智利艺术家伊万·纳瓦罗(Ivan Navarro)以他绚丽的霓虹灯雕塑闻名,他使用了物理学的反射和镜像原理,将表面单一的光源加以复制,使其呈现多层次的光影,体现独有的未来感和空间感。

“亚洲视野”部分,杨画廊带来的年轻艺术家闫冰的装置作品《工具》独树一帜。闫冰主要使用比较日常朴素的材料,如泥土、毛皮、木头、家具、庄稼等,作品充满农业元素,揭露现代都市发展过快所产生的弊病。此次闫冰将农具用棉花、麦草和布料包覆起来,并将外部做成西装革履的都会穿着模样。他利用工具原始的肢体延展原理,将人和工具的概念相互转化,有意刻画其逐渐模糊的界限,使作品颇具嘲讽意味。另外,展出作品中也不乏毕加索、米罗、莫兰迪、常玉、费南多·波特罗、马格利特、沃霍尔、弗洛伊德、草间弥生等大师作品。中国艺术家以张晓刚、耿建翌、刘野、毛焰、张恩利、许江、没顶公司等为代表在中国当代艺术在香港巴塞尔中占据一席之地。

令人欣喜的亚洲市场入场券

对于艺博会的核心内容“销售”而言,第一届香港巴塞尔表现的令人欣喜。

尽管香港巴塞尔和纽约弗里兹、威尼斯双年展撞车,却没有减少藏家购买的热情。即便香港巴塞尔的购买速度较之迈阿密海滩艺博会和巴塞尔艺博会相对缓慢——在西方的艺博会上,通常热门作品都在预展时就被扫空。但在香港,藏家的每一次购买往往经过了深思熟虑。

Gmurzynska画廊的总监拉斯托法(Mathias Rastorfer)表示,迈阿密海滩艺博会的大数额的交易基本都在头三个小时内完成。而香港巴塞尔的藏家观看作品后仔细考虑并针对作品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再折回来购买。虽然购买方式各异,但香港巴塞尔仍然成就了大笔的成交额。

以佩斯为代表的西方大牌画廊吸金能力依然。佩斯所携的价格区间在3万至40万美元的奈良美智作品销售一空。同时展出的张晓刚雕塑作品也受到买家的追捧,为佩斯袋入至少百万美元的收入。维多利亚·米罗和Ota美术画廊所展出的18件草间弥生的作品均在5月24日出清。白立方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的新作《有阴影的地平线》(Horizon With Shadows)和格里·休谟(Gary Hume)的《自杀的表演者》(Suicide Showman)分别以13万美元和10万美元出售给一位亚洲藏家。David Zwirner代理的米歇尔·波利斯曼(Micha?l Borremans)的作品《修正》以50万美元售出,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的《Duisen》则收获75万美元。

中国画廊参展商也在本次艺博会中收获不凡。长征空间的没顶公司作品《Play 201301》以3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杨画廊的闫冰所创作的12件超大尺寸的农具受到藏家青睐,纷纷被订购。艺术门画廊的朱金石作品《四贵族》则达到19.5万美元的成交额。

一些西方画廊在香港巴塞尔上收获了新的亚洲藏家,亚洲画廊又在展会上得到了西方藏家的关注。这种资源的流通和置换正是香港“和番”巴塞尔的本意。

对于巴塞尔香港的时间选取,总监斯匹格勒表示原希望将展会安排在2月份,但却又和春节冲突,其他时间又受到会展中心场馆的限制,再综合考虑到拍卖季,因此将时间定在5月底。

与艺博会同时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的还有佳士得拍卖预展,为藏家提供便利。此外,大会还印制了展览指导手册和香港艺术观光指南,上面罗列了除艺博会之外本地画廊美术馆的近150个展览讯息和活动预告,为爱好艺术的人们服务。此举也是为西九龙文化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的建设而奠基。

许多展商对于亚洲充满了信心,虽然他们在香港巴塞尔的交易额不如西方艺博会,但是作为未来艺术市场的中坚购买力量,“这里充满可能性!”显然,他们已经把参加香港巴塞尔视为获得亚洲市场入场券的最佳方式之一。相信假以时日,香港在巴塞尔艺博会、艺术周和西九龙文化区项目的带领下,能真正完成传说中的“文化沙漠”到“世界级艺术贸易中心”的蜕变。

猜你喜欢
艺博会巴塞尔藏家
2023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格莱斯顿画廊展位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多元市场下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艺博会观察
巴塞尔Parterre One多功能休闲空间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如火如荼的艺博会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