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世界森林日。生态环境如何共建,成为当天媒体最为热闹的话题。
在河南省会郑州,围绕这个话题最为热议的当属“认养绿地”。今年2月初,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规定个人缴500元、单位团体缴1万元,就能认养一块绿地。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得到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响。据郑州市绿化办介绍,认建认养的地块目前正在逐块确认统计,争取让市民早日挑选认养。
50来岁的市民张女士说,“绿城”是郑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可是生活在郑州的人,却有一种明显的感觉:街上的阴凉越来越少了,那些遮天蔽日的树木也越来越少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郑州是名副其实的“绿城”,可是进入90年代以来,郑州越来越有愧于“绿城”的美誉。
“每个人、每个单位都以实际行动作出一点贡献,你一块绿地,他一块绿地,要不了多久,我们郑州还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城。”
其实,张女士的话真的代表了大多数郑州人的心声。
通往郑州黄河迎宾馆的道路上,两旁高大的梧桐树遮天蔽日,不仅吸引了许多老郑州人来观赏,而且也成了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之地。
3月22日上午,张女士正在这里等公交车。她指着两旁的梧桐树说,走在这里,就是炎炎夏日也是清凉的,但一到花园路上往市中心去,就得拿把太阳伞,要不然晒得就会受不了。
正当张女士聊得起劲的时候,一旁散步的两位老年人也凑过来聊了起来。其中一位赵姓老年人,今年82岁了,是个老郑州人。他说,自己不仅参与了半个世纪前郑州的植树运动,更对郑州以前遭遇的风沙之害有着切身体会。
老人回忆说,解放前郑州还是一座荒凉的小城,处处是泥泞的道路,晴天随风而来的灰尘刮得行人睁不开眼睛。下雨时,脚上就会沾满泥巴。
“那时候行道树特别少,一刮风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尤其是春秋两季,刮风刮得比现在的沙尘暴厉害多了。大风一起,只见漫天的黄沙就像无数只蝗虫,遮天蔽日。”
他的同伴王姓老人说:“当时郑州东边是沙区,西边是黄土丘陵,再加上紧邻黄河,土地沙化很厉害。”
赵老先生说,直到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来郑州后,郑州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笔直的柏油马路代替了泥泞的土路,曾经肆虐郑州的风沙越来越小了,郑州的天空也越来越蓝了。
而这一切,都是从植树开始的。
记者查阅了不少资料,对郑州的植树运动报道较为详细的当属《大河报》。据郑州市的老市长王均智老人介绍:“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困难,只能种便宜的树。开始选的是刺槐,这种树好活、便宜,在德化街、二七路上都栽了,可感觉这种树树形、材质都不好,能否在全市种植让人困惑。”
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史隆甫曾留学法国学建筑,很懂城市建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市博物馆一带发现了几棵高大的法桐,突然灵光闪动:郑州如果长满了这种树会怎么样?
时过多年,王均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史隆甫激动地找到我,拉着我去看那几棵法桐。”结果,王均智一下子被法桐那高大挺拔的树形打动了,连忙去找市委书记宋致和汇报。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法桐树形好,生长快,树荫大;春天发芽又早又快,几天就长起来了;秋天落叶也快,十来天时间就落完了,便于清扫。于是,大家决定在郑州广种法桐。
决定之后,首要工作就是“建苗圃、弄苗子”。政府从农民手里买了大量土地,把如今的动物园、东风渠到省人大、肿瘤医院一带全建成苗圃,又在东南、东北方向大量种植刺槐,用以治理那里肆虐的流动沙丘。现在的森林公园,就是在那时栽种起来的。
从1953年开始,郑州市开始大量栽种法桐,不管新老道路全栽种行道树,机关、学校、工厂的庭院也提倡大量植树。
那时候,每周六都是义务劳动日,劳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种树。参加义务劳动的既有工人、学生,也有机关干部。虽然当时种树都不给钱,可是大家干劲很大,挖坑、填土、浇水,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结果树的成活率在90%以上。
连续数年不间断的全民植树活动,很快取得了看得见的实效:三五年后,树大成荫;十来年后,绿满郑州。
1965年前后,人们感觉郑州树种过于单一,于是又在部分路段栽种毛白杨、国槐、泡桐和白蜡,但种树的指导思想仍是优先发展行道树。1985年,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郑州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25%,人均绿地面积4.12平方米,位居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17个大中城市之首,“绿城”的美誉由此而来。
多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把“绿城”这个称号当作一种荣耀。
“那时候,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绿色的海洋中,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葱茏,法桐的枝叶遮天蔽日,夏天从来都晒不着日头,温度再高都热不着。”“有时候突然下起小雨,只要时候不长,不用打伞也淋不湿。”
赵老先生说,可是进入90年代以来,郑州“绿城”的美誉就越来越让人感到徒有虚名了。
多年来,郑州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城市绿化和城郊林业却不进反退,而且一些干道上的树还被砍掉了不少。
2009年那一次大规模的砍树,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4月7日下午6时,红旗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东侧,随着电锯“轰隆隆”的刺耳巨响,一棵棵成人难以环抱的杨树倒下了。
路口东向,红旗路人行道及路面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被锯断的杨树主干。数十棵杨树都是从根部被锯断,之后又被肢解,无一幸免。
不仅红旗路的杨树遭此厄运,经八路路边的杨树也遭到灭顶之灾。从红旗路至金水路、长度大约2公里的经八路上50多棵杨树已全部被砍伐一空,原本夏季大树遮天蔽日的经八路已经成了“秃路”。
在交通路、保全街、幸福路、经一路,工人们繁忙砍树的情景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虽然居民们据理力争,但事发路段的杨树还是被工人们齐根锯掉。
一时间,郑州的大规模砍树,备受社会各界质疑,不少专家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总体上都是持不赞同的观点。
事后,绿化部门的人员解释说,这是为了更换树种。对此解释,专家认为,首先是缺乏与市民的沟通,应该事前多征求市民的意见;其次是绿化部门的绿化理念有一些偏颇。
据专家介绍,在当前的城市绿化中,存在一些误区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最显而易见的是铺了草皮就是绿化。科学的“绿化”标准,应是植被的恢复,栽植植被要以它们能植根于土壤,并能继续自我生长为前提。然而,现在流行的铺草皮,却几乎完全背离了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则。一些绿化公司选择的草种大都是外源性草种,根系短,根须细,根本不适合本地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多处草皮地带都出现了草皮与下面的土层分离,草皮下土地严重板结等问题,失去了渗透雨水的功能。因此,这些草皮地对环境改善,尤其是减少热岛效应不仅毫无帮助,而且会带来负效应。事与愿违,铺设草皮后带来的水资源消耗、草皮的反复死亡、修剪草皮的能源消耗、维护草皮的化学药物消耗等等,都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环境负担,这是与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原则相违背的。
还有就是城市绿化重草轻树。许多城市绿化美化的重头戏是搞几个大草坪,树木受到歧视,造绿就是种草,唯草是绿。其实,建设生态城市,种树该是首选。有关专家指出,树林是整个大自然的“调度室”,一座城市如果拥有足够数量的树木,对改善小气候、改良土壤、 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一般而言,科学的绿化概念应该是 “七分树木三分花草”。科学研究表明,同等面积的草坪与树木相比,在除尘、防噪音、氧气释放量等方面,树木比草坪要强十几倍。而我们有些城市的绿化工作恰恰是种草、植树比例失调,种草多,植树少。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种做法是与城市林业生态优化功能第一的原则背道而驰的。尤其是夏季北方缺水的城市,草坪常常需要大量洒水才能复绿存活,这给城市用水造成了沉重负担,也是与建立可持续发展城市原则相违背的。
大树进城也备受人们质疑。大树进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破坏生态、成活率低、费用惊人。人们都清楚,一棵大树要生长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而挖掘它将不费吹灰之力。再说,将大树及树兜移栽,其成活率也是极为低下的,据统计,大树进城后的成活率只有30%~50%。更为严重的是它造成了乡间山里的千疮百孔,不仅毁坏了当地的森林植被,而且加速了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的石漠化和沙漠化。况且,被挖的树兜,绝大多数是稀有的树种类,长此以往,将会使本来稀少的物种濒临灭绝,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平衡也将毁于一旦。很显然,以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使城市获得美化,其结果也是得不偿失的。
鉴于此,绿化专家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呼吁城市绿化多数选用“绿期长”的植物。目前,国际上的生态设计中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原则,那就是:在房前屋后,要多栽落叶型树木。夏季,它的树荫能够遮挡阳光,使室内凉爽,因而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而冬季,树叶掉光了,太阳光能够照射入室,为室内增加温暖,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所以种植植物时要多一些种类和层次。
也有一些城市绿化树种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一律采用大同小异的形式,基本都是大片草坪点缀一些热带树木的方式。其中最大的树种选择误区,莫过于 “棕榈、草坪现象”的产生。“造园必棕榈”、“高档必棕榈”的错误认识,已慢慢在支配着一部分设计人员和开发商,甚至影响了一部分市民,造成没有棕榈类植物,就不能上档次,就没有热带风情的错误认识日趋严重。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大相径庭,草坪结合棕榈树的模式适合某些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却不适合北方的寒冷气候,显然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自然条件和生态的。
郑州人对绿城的回忆是甜蜜的,对树的感情是深沉的。这是因为,树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树木有光合作用,树木在光合作用下会释放氧气,就像“绿色工厂”。当我们吸进氧气之后又吐出二氧化碳时,树木会把我们吐出的二氧化碳吸进去,然后释放出清新的氧气,让我们健康、幸福地成长!据统计,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用,因此有成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可以避暑疗养,是我们休息度假的首选。树木还具有粘附空气中的尘埃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科学测试表明: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吨~60吨。此外,树木在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有良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
如今城市在发展,扩路与留树实在是个两难的选择。相信人们对树的共识会激发起再造绿城的热情,不久的将来,郑州又会是满眼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