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多少年来,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梦想。今天,拥有这种梦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让更多人有了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
然而,现实中,城里人并非感觉到了幸福,更多的则是发出了无奈的叹息: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堆垒的城市里,呼吸都变得困难了起来。
诚如斯言,我们的空气好像“病”了,灰霾、大雾、黑肺、疾病……这一切,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每时每刻离不开的空气,正在夺走我们的健康,但我们仍然不可能离开它,哪怕片刻。
对这要命的空气,人们不仅发问,谁能治好它的“病”?
此时此刻,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城市之肺》,它这样说: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这些“绿色卫士”,就是树木和花草。
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阻挡、过滤、吸收,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
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是,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停止呼吸,而在呼吸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要有地方去,而吸进来的氧要有地方来。一个房间,挤满了人,长时间不开窗户,会有憋气之感。一座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假如没有相应的绿地,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并在此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草坪、地被、灌木与树木,也一样会令人感到窒息。
至此万物复苏、大地披绿之时,我们为读者奉上这篇封面内容,旨在呼唤社会更加注重城市绿化,不仅让城市有一个好的“肺”,也让我们自己能呼吸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