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习惯需要培养

2013-04-29 00:44于丹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7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空白处纸质

我这一辈子是在“书”里面成长。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坐拥书城,等我终于能写书、能够去买书时,我就看中了墙上满满的书。现在虽然在网上能查到很多资料,但是坐拥书城这个梦想,还是我生命里踏实的事。如果不是纸质文本捧在手里,没有触摸的质地,我们怎么能有文本阅读的快感?所以我查阅资料时使用电子的媒介,但在读书时,一定是读纸质版本的。

纸质阅读关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习惯的养成。我的身份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母亲,面对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我不希望他们是只会看电脑、打游戏的一代人。社会转型时期对书的信任是一个民族性的传承,也是一个人理性的培养。因为书的阅读过程比上网要寂寞,它没有那么多人的观点左右你,不会使人瞬间盲从,它会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性。读书有着个人成长中一种寂寞的仪式感,比网络、微博要寂寞得多。因为书籍是逻辑阅读,它让我们从碎片化信息的即时消费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深邃的、可以触摸历史、尊敬别人灵魂的逻辑阅读。

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庞大的信息阵,人们在其中往往失去了对人的尊敬和信任。我们今天有多少不信,有多少怀疑,有多少抱怨,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没有解决吗?其实也关联于很多习惯的养成。一个真正能够深邃地在实体阅读和纸质文本阅读中去触摸别人灵魂的人,有的时候会油然而生内心深深的敬意。

为什么说纸质阅读关乎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习惯的养成呢?整个20世纪我们完成了太多的价值颠覆,但没有完成价值建立。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封建体制的颠覆到传统思想体系的坍塌,20世纪80年代刚要建立新价值的时候,拜金主义就进来了,消费时代猝不及防全面来临。所以我们在多元的消费方式中好像进入了一个大游戏场,获得了一种物质文明的丰硕,但是人们内心的空白处、用一个世纪完成颠覆的这个民族文化灵魂的空白处,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我们的未来交给年轻人,我真的希望他们热爱阅读。

文化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也需要载体。实体书店正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有默契的文化场所、一个读书人的圈子。这是一种养成,书店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卖书,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是一个人价值观判断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实体书店去引领纸质阅读。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2月28日,有删改)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空白处纸质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创意美术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脑力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