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丽 郭巍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感恩,然而,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如何让大学生成为懂得感恩的人,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1.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对父母缺乏关爱敬重之心,那与养狗养马没什么区别的。然而有些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脱离了父母的约束,从高度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便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放纵消费,购买高档商品,甚至通宵达旦地上网,沉迷于电脑游戏,荒芜学业。在面对父母训斥的时候,这些学生不但不知悔改,还嫌父母多事,不懂年轻人的生活,丝毫不体谅父母的感受。此外,在对389名在校大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发现,86.1%的大学生与父母通电话从未问过父母的身体、生活状况;有26.3%的人从未在节假日主动问候父母;有73.8%的人不知道父母生日;有12.7%的人认为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应该全部由子女承担。
2.对老师的教育缺乏感恩之心
葛洪说:“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意思是开明的老师对我恩重如山,简直胜过了天地的博大,比我的父母付出的还要多啊。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不凝结着老师的辛勤劳动,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老师并无感恩之意,上课玩手机、吃东西、说闲话、无视老师的存在时有发生;下课见了老师连招呼都不打,形同陌路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把老师的帮助完全看成理所当然,事后连句“谢谢”都不说;还有些学生由于自己不努力学习导致考试不及格,反而怪老师监考严、出题偏,甚至在网上对老师进行人身攻击。这些学生根本不懂“饮水思源”的道理。据调查统计,近73%的大学生从未在教师节问候过自己的老师,有87%的学生中学毕业后未曾与老师联系过。
3.对国家的陪育缺乏感恩之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努力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以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为己任。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大学生能在大学安心读书,得益于政府的管理、人民军队的保卫和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还得益于国家的扩招政策。然而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失去了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和责任感、使命感;缺乏艰苦奋斗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有些大学生对国家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对国家助学贷款不予偿还。在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中有仅有32.6%的学生对政府的资助心存感激。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76.5%的学生抱怨社会不公,而多数大学生都缺乏到基层服务的意识。
二、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当代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能够有出息。为了给孩子创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父母们不管经济有多拮据也要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不仅为子女提供好物质条件,而且对他们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子女单方面的付出,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谈话中我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生活琐事都是父母帮他们精心安排好的,而他们只要乖乖的学习考上大学,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久而久之父母的付出在他们看来都是应该的,毫无感恩之情,这样的学生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很容易迷失方向,将来也不会主动回报他人和社会。
2.学校因素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孩子从小学入学之始,就成为分数的奴隶,在学校里受到学校和老师表扬最多的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和在各项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从而让追求分数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虽然在课堂上学生们也曾读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但由于缺乏专题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心中未能形成强烈的感恩情怀。高校德育课更以陈旧呆板的说教、单一的教育形式,使道德内容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因此,高校德育课往往被大学生忽视,以为学好专业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人们为工作生活而奔波劳碌,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相互猜忌、诚信缺失日益增多,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此外,一些不良的文化、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感恩意识以很大冲击。例如,网上充斥着色情暴力、低俗娱乐新闻和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等。这些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调查中,39.6%的学生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做好事不一定被感恩而更容易被诬陷;43.5%的学生认为关注慈善事业的有钱人寥寥无几;78.5%的学生认为从农村考出来的学生极少数愿意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做一些贡献;同为“洋节”,情人节、圣诞节大受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而感恩节却几乎无人问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社会感恩氛围不浓,这种氛围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十分不利。
总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及其成因的分析,采取有效途径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赵艳红,范雯婧,郑治.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38-140.
[2]王玉娟.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J].党史博采,2009,(11).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