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分析和工作路径探索

2013-04-29 00:44徐晓沄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转型期亚健康心理健康

徐晓沄

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给青年学生带来机会和挑战,也带来迷茫和困扰。分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出现的一些心理“亚健康”状态,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正确把握今天、正确看待未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对策。

转型期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教育对策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转型期所引发的社会焦虑、安全感缺失、信用匮乏等现象也波及到昔日宁静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心理“亚健康”状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转型期青年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特点,分析他们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和特征,找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正确把握今天、正确看待未来的对策,帮助他们更健康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思考。

一、转型期带来的变化

最近30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给青年人带来机会和挑战,也带来迷茫和困扰。大学生们时常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之间焦灼不安、不知所措。其实每一代人在年轻时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但是今天的青年人似乎更迷茫、更艰难。为什么?因为这些年来,我们这个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和社会联结模式一直处于变迁与转型之中;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些地域和领域已经开始关门,将“平二代”和“贫二代”排斥在外;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不少个体缺少对社会道义和道统的担当,不少社会成员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与共识。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因素影响青年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影响青年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人际交往,影响青年学生的生存价值观念和取向,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感觉和心智成长。部分大学生眼花缭乱、迷茫纠结,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未来不确定,对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甚至陷入无力和悲情,出现种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和表现。

二、转型期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特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及竞争机制的广泛引入,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与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这是一种持续的消极的心理状况,突出表现为:社会转型引发的观念变化;缺少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交往障碍;生活、学习与就业的压力过大;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制力不强;情绪失控,情感淡漠;目标缺失,沉湎于网络等。

1.享乐主义与低幼化

意大利著名的革命家与思想家葛兰西曾指出,弱势群体依赖强势群体的文化观念,不仅在口头上承认后者的世界观,而且内在的、自愿的相信和追随;拥有文化霸权的强势群体形成了对弱势群体的文化侵略。随着丰裕社会和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随着全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享乐主义在青年人中似乎已经成为“政治正确”。家境优越的“高富帅”与“白富美”们引领着大学校园的消费时尚与价值观念,“秒杀”大片粉丝;边缘化的寒门子弟或“羡慕嫉妒恨”,或咬牙努力,希望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奋斗能跻身其中。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切都变得便捷简单,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麦当劳化”了,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touch”时代,一个“傻瓜化”的时代,20年前学电脑是从basic语言、二进制数开始学,而今天几乎人人都能熟练使用电脑。社会生活便利化、傻瓜化固然能让我们更好的享受生活,但是却又使得很多人的思维更容易处于偷懒的状态。加之现代传媒、大众文化的兴起,我们的思想很容易被商业资本绑架,不少青年学生很容易被带入一个消费时代,追求感官刺激,沉醉于美轮美奂和光怪陆离,顾不得深邃的思考。全社会的思想偷懒,缺乏担当意识,使得部分青年学生呈现出“低幼化”的特点。前辈们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变成了大学生们的自怨自怜、卖萌装嫩;前辈们的理想主义乌托邦精神变成了大学生们的“穿越”“YY”白日梦逃避。我们纵容自己恒久停留在童年的梦境里,长期沉浸在过度美好的想象中。现在很多大学生喜欢过“六一”节,还会哼唱“我们都是好孩子”,这种看似轻松的玩闹其背后其实是有着期待回归怀抱、回归子宫的心理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担当的推卸。

2.功利主义与市侩化

今天,经济利益关系成为一种社会关系,有些人忙于对财富资源的追逐,青年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步社会化。有的大学生一方面卖萌装可爱,另一方面却远离了纯粹与质朴,过早的变得圆滑世故、功利精明。他们认为不迅速学会使用社会的一些腐败规则,就会立刻变成这个规则的牺牲品,因此他们选择了对不良的社会运行逻辑的服从和融合,很快的掌握并运用社会潜规则。比如,有些大学生懂得如何在老师面前“混脸熟”,积极表现,为自己创造继续深造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导师时挑选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更为丰富的老师;甚至翘课也更多的选择宽厚仁慈或者相对边缘化的老师。再如,在对待恋爱方面,不少大学生认为“仅有爱情是不能结婚的”,因为自己不想忍受“蜗居”之苦,因此他们从开始就没打算“将爱情进行到底”,既然这是个“无言的结局”,那就好好享受过程吧,甚至还会在这个过程中“骑马找马”。

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个人的生存问题时,他们的人情练达、精明老道远远超出了父辈的想象。功利世故会使青年学生放弃理想主义,失去对社会公平进步的追求和对社会道义的担当。

3.犬儒主义与恶俗化

犬儒主义是指当面对严重不满和失望的社会现实时玩世不恭、怀疑一切,但是又委曲求全、接受现实,没有勇气与之正面对抗。可以说犬儒主义是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现代犬儒”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体现,比如,常听到的口头禅:“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钱”“自由能当饭吃吗”……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不进行积极的抗争,只是消极的嘲讽。当强权欺侮弱小时,表现出犬儒的态度:“都不是好东西,我谁也不帮。”自卑,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又自大,以为只有自己才对现实感到不满。不只是失望,而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表现为沉迷上网的同学会嘲讽爱学习的同学。有的大学生是循环论证的自我实现的悲观主义者:不相信理想可以实现,所以不去为理想而努力,所以理想就不会实现,所以就更不相信,所以就更不努力。

犬儒主义这种社会病,让大学生们告别了理想与崇高,沉醉于庸俗的飘逸和清醒的麻木之中。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青年学生往往冲在解构的第一线,他们认为恶搞、涂鸦、微博骂战就是在张显个性与自由,显示“底层抗争”的力量;认为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敢于爆粗口就是社会建设,能带来增量;认为“花样美男”和“伪娘”的增多就能说明女权主义的胜利。世故化和恶俗化让原本健康发达的头脑萎缩了良知,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和谐。

三、工作路径探索

做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握时代脉博,在新形势下探索助人策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正确把握今天、正确看待未来,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对社会变革与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对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充满信心,看到国家已经在采取一系列的举措进行功能性和结构性调整,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健康、高效的发展。

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变迁的预期是乐观的:首先,是社会财富与资源的配置会变得公平,重拳反腐后的权贵携款外逃、公务员抛售住房等都让我们解读出好的信号;其次,是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将会逐步缩小,近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的开发和扶持力度,很多产业也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中西部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了东部;第三,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领域正在展开一系列的创新,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力量,拓宽利益表达渠道,人民能更好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我们要指导青年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指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今天,珍惜美好而短暂的大学时光

不少毕业生在工作数月或数年后重返母校时,都会后悔甚至懊恼没有珍惜大学这段终身难忘的青春岁月,不少人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表示如果有机会重回校园,肯定会极其珍惜,打好坚实的基础。青年人进入大学阶段后,无论作为“生物人”还是“社会人”都呈现加速度的成长进步。我们常对大学生们说:“你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然而大学生们会不以为然:“我们除了年轻,其他一无所有。”大学生们对这种成长与超越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能感受到这是一份值得珍惜的幸福。大学时代是一生中体力精力最旺、学习效率最高、学习能力最强的几年;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持续的整块的学习时间;是一段非常纯洁纯粹的时光;是一段最被社会宽容的生态;是一段宝贵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化的试错时光。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们珍惜这段不可逆的宝贵时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在立德做人的基础上健全心智、人格、意志品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正确解读社会,读懂社会运作的真实逻辑,适应社会发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最终能服务于社会。

3.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1)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象应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伤人、自伤、迫害动物等恶性事件屡有发生;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呈现上升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的种类也逐渐增多。这些都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警钟。社会学家和心理专家认为,心理亚健康状态已不容忽视的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或潜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或疾患。在亚健康状况下,大学生主体常常表现有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或情绪低落、易感疲劳、精力下降、失眠、记忆力减退、烦躁、易怒等,不能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影响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高校解决与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工作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开辟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的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消除或减弱各种心理问题,开发潜能、优化个性、全面发展。我们在工作中解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普及化;建立并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等专业援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学生心理社团等。通过这些工作策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3)大学生要学会担当,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负责

①成人心态

大学生群体要转变心态模式,由“儿童心态模式”成长为“成人心态模式”,由父母、他人、老师、学校、社会等为我负责转变为自己主动思考、适应、行动和担当,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大学生们要学会带着微笑面对生活,养成乐观平和的生活心态。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幸运之神可能会突然降临,也可能会悄然而逝,要做到得意的时候不轻狂,失意的时候不沮丧,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②修练个性

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除了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外还与个性缺陷有关。比如,有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症”等问题;有些自我认同缺乏的大学生在遭遇学业不良、求职碰壁时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沮丧、失落等情绪;独生子女们在人际交往、沟通方面缺乏宽容、妥协和合作等。大学生们在时代的大潮下,要有意识的修正自己的个性,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完善心智、人格和意志品质,成长为世事洞明、练达稳健的成熟青年。

③拥有良知

孔子说“仁者爱人”,大学生们要具有一颗仁爱之心,以善心、爱心、同理心待人,改善身边的人际交往小环境,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信任与共识;大学生们要有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身体力行来维护对社会道义和道统的担当。

④学会求助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有调查显示,仅有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咨询了解较多”,而60.4%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较少或根本不了解”,甚至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见不得人的行为。当大学生们出现心理困扰或问题,应主动寻求专业援助,帮助自己渡过心理上的困境轻松前行。

“转型期”意味着无论是利益分配结构还是社会组织结构都还不甚健全,还有待建设与成长。今天的大学生群体是明天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的成长是同步的。我们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象,及时发现和辨明大学生人群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尽早发现尽早干预,为大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氛围,帮助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台春玲.论经济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人民论坛,2011,(8).

[2]《人民论坛》编辑部.转型期“漏洞”——是制度缺陷还是人太聪明.人民论坛,2011,(23).

[3]王青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分析.光明日报,2007,6(16).

[4]陈空洁.解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新思路.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0(14).

猜你喜欢
转型期亚健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猪群亚健康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