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訾缨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无论是以圣贤之表率而闻名的“孔孟之道”,或是后世为其增益的“荀子之理”,都是中华儿女品德言行的重要指导。“礼”作为圣贤之士的思想精髓、中华民族的为人之本,则更为精准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及本质意义,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礼”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调节人们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安定祥和。从“礼”的文化起源,传承发展,后人践行以及社会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现中国礼文化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礼礼文化和谐社会“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其思想内涵与实践意义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精髓的最佳传承与完美阐释。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文化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为恰当地融合,并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与行为举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人们所要做到的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融入自身的精神世界与言行举止当中。做到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使身边的人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共同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更快,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一、概念阐释
礼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以其本质与文化密切相连而逐渐传承发展。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产物,中华礼文化有着跨时代,越国度的永恒价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不断积淀,使其有着历久弥新的意义以及经久不衰的影响。在中华儿女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不断发展壮大,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影响并制约着国家、民族乃至社会的文明文化。礼文化的发展演变始终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意义。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古代社会传承至今,不断地发展更新。不仅体现在国内教育的国学课程中,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中学习中国礼文化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就其内容而言,“礼”的内涵丰富,范围广阔,是构成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主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意在维护宗法关系,等级制度和尊卑位序的精神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礼”的本意并非是有着特殊规章制度的某种外在形式,其意在使人们通过适当规范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以求人们的思想行为上的表里如一。由其发展的历史来看,“礼”有着良好的继承性与必要的传承性。由其践行的范围来看,“礼”有着不同的针对性与细微的差异性。由其深远的影响来看,“礼”有着民族的共同性与时代的共时性。“礼”是人们完善自我的基础,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保证,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必要保障。
二、文化起源
礼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三部礼典之一的《礼记》当中,就有“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意在警醒世人要以“礼”服人。此处的“安,危”程度要远远超过现在人们所认识以及理解的程度。因为在等级制度森严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必须要以“尊卑位序,男尊女卑”的思想来规范自身举止言行。在社会各阶层中做到亲疏、长幼、贵贱、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无“礼”而带来的杀身之祸,或是严重的株连九族的危险。史实是不胜枚举的,其中堪称传奇的要数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才子周兴嗣之事。由于其口无遮拦的高谈阔论当面冲撞了圣上,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虽后来凭其旷世之才,免于一死,但终落得一夜白发的结果。无论是因为文人墨客的变节之习,还是面对死亡的大彻大悟,他在狱中一气呵成的《千字文》中所论述的“乐殊贵贱,礼别尊卑”的礼仪之道,便成为当时社会的礼文化最精炼的概述。
在春秋战国的人事混沌状态下,极其重“礼”的孔圣人便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思想,意在拯救“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从而维护社会文明、安定、祥和,所以便有了诸多的“礼”来要求世人。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来规范人们的品行。言、行、视、听四字高度涵盖了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句中所囊括的约束之礼、尊重之礼、和合之礼等丰富的伦理思想。对于个人而言,孔圣人要求人们在做到知书达理的基础上,以“礼”的标准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外在表现。
与孔圣人齐名的孟子,对于“礼”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尊敬之心,礼也。”是其简短而精炼的表述,同时可以说是将“礼”的意义的实际化。细细说来,孟子的思想是要指导人们能够在处处做到“敬”的同时,对“礼”实现最好实践。尊敬上级、长辈是人的天职,尊敬下级、晚辈是人的美德,而尊敬众人则是个人修养的最佳体现。现代社会中的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社会公共道德准则,也与孟子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作为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扬者将“礼”的思想道德准则归纳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是享誉中外的“礼仪之邦”,所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得以和谐而安定的发展。《官场现形记》中告诉人们成事的秘籍“礼多人不怪”,所以有了“礼轻情意重”的交友办事之道。而作为个人“礼尚往来”“待人以礼”都是作为良好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以及必备品质。由此可见,“礼”所涵盖的政治思想、社会制度、道德准则、伦理规范以及风俗习惯,在荀子的精炼话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传承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增大。国人需要在物质丰裕、生活安顺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若是不能良好的秉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则很容易在众多的诱惑面前迷失自我。
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盲目西化与不断放任自身发展的思想在国民的精神世界中蔓延开来。礼文化的缺失与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偏解与怠慢,在对待礼文化的认识上表现出缺失或不足,未能将“为人父母”或“为人师表”的言行举止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导致了新时期的道德标准低下与个人素养的缺失。
对于新时期文明强国的发展,在全社会提倡以“礼”为基本道德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是对礼文化做出的最为合理恰当与全面务实的阐释。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礼文化的精髓,不仅对每一个社会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坚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四、文化全球化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华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传承发展。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便将《论语》的拉丁文译版带到了欧洲,传承至今遍布五大洲。大到100多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小到每一个国家的华人,都会是中华文化最佳的传播者。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没有理由不成为全球文化的领军者。“礼”文化源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中国的发展趋势,也必将成为中华文化的必要传播途径。
众所周知,语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可逆性。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绝对优势的话语权。“美国文化霸权”已通过各种形式在全球蔓延开来。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对于学习英语所花费的精力要远远高于在其他学科的付出。所以,我们需要学好英语,对中华文化做出最完美的传播。在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华文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改革创新中传播推广中华文化,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用世界性语言,传播世界性文化是我们的目标。拥有国际意识的中国人一定会以流利的英语,让中华文化遍布全世界。
五、结语
随着中国作为战略性强国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礼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在世界人民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华儿女更应该大力弘扬礼文化的精神。在新兴事物不断出现的新时期,在不同的文化冲击下,秉承优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做好中华文化的合格传播者。
参考文献:
[1]胡平生,陈美兰.中华经典藏书·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周兴嗣,李小龙.千字文全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张燕婴.中华经典藏书·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王先谦,沈啸寰,王星贤.中华国学文库·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李伯元.官场现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