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梅堂
摘要: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以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为对照,探讨了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收获密度、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增幅为7.9%~22.0%。因此宽行密植协调了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性间的矛盾,增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夏玉米;宽行密植;产量;抗倒性
中图分类号:S513.04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060-03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增产潜力较大的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推广,种植密度、单产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目前传统行间距下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往往带来玉米抗倒伏能力减弱[1~4],导致产量不稳。已有研究表明,在高密度高产水平下适当放宽玉米行距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边际效应,改善田间小气候和群体冠层结构,增加群体的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积累[5~10],同时也能增强玉米植株的抗逆性[6,7]。但在玉米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的生产条件合理配置行距,才能获得高产稳产。本研究根据乐陵市的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及环境因素,选取代表性地块及当地主推夏玉米品种连续两年对玉米宽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以期为当地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2012年分别在乐陵市孔镇史家村和花园镇陈家村进行。试验地为典型潮土,质地中壤,基础地力为有机质12.6 g/kg,全氮含量1.2 g/kg,碱解氮110.0 mg/kg,速效磷26.0 mg/kg,速效钾180.0 mg/kg。
1.2试验设计
本试验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设行间距处理2个,即对照为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和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试验面积13.3 hm2。供试材料为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金海5号、德利农988、泰玉14。2012年6月15日~17日用免耕播种机单粒播种。玉米整个生育期基施控释肥450 kg/hm2(N-P-K含量22-10-10,德州秋瑞种业玉米专用三元控释肥)和种肥450 kg/hm2 (N-P-K总含量8,硅钙镁12,有机质40,硫酸锌1.5),大喇叭口期和花粒期分别追施尿素300 kg/hm2和150 kg/hm2,10月5日收获。玉米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为2 721℃,降雨量897.2 mm,日照时数714.1 h。
1.3田间调查和收获测产
玉米成株期田间调查株高、穗位高、倒折数等,成熟期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进行测产。
1.4数据处理
数据为两个试点两年的平均值,采用DPS 3.01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宽行密植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宽行密植各品种的穗位高均有所降低,降幅0.5%~4.7%;株高,各品种对宽行密植反应不一致,金海5号、泰玉14、浚单20有所降低,而德利农988和郑单958有所增加。穗位高系数虽受宽行密植方式影响不大,但德利农988、浚单20和郑单958的穗位高系数均比对照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
2.2宽行密植对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收获密度对夏玉米产量起着直接决定作用。从本试验结果(表2)可看出,在播种密度相同条件下,各品种宽行密植的收获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尤其是德利农988和浚单20两品种的收获密度受宽行密植方式的影响更明显;宽行密植各品种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4%~6.6%和0~2.6%,因而单穗重也相应增加,增幅为4.6%~7.7%,其中德利农988和浚单20增幅较大。
2.3宽行密植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图1显示,与对照相比,宽行密植各品种的单产均有所增加,金海5号、德利农988、泰玉14、浚单20和郑单958分别增产9.6%、14.3%、8.6%、22.0%和7.9%。
3结论与讨论
玉米的穗位高系数与植株抗倒性密切相关[11]。一般认为,穗位低、穗位系数小,抗倒力强。本试验在 8.25万株/hm2 高密度条件下,德利农988、浚单20和郑单958宽行密植方式下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的有所下降,其中易倒品种浚单20在传统行株距种植下点状倒伏严重,而宽行密植方式下倒伏现象较轻,这与彭克敬等的研究结果一致[6]。在传统窄行距种植方式下,尤其是高密度条件下玉米追肥往往易伤植株,收获密度降低,从而影响最终产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收获密度明显得到改善,而且千粒重和穗粒数也有所增加,因而最终表现增产,增幅为7.9%~22.0%。因此认为宽行密植方式即行距80 cm、株距15 cm可协调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间的矛盾,田间管理更方便,增产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薛珠政,卢和顶,林建新,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J]. 玉米科学,1999,7(2):53-55.
[2]勾玲,黄建军,张宾,等.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7,33(10):1688-1695.
[3]贾春兰,刘少坤,唐世伟,等.不同年份玉米增加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1,9:50-52.
[4]Sharratt B S,Mcwilliams D A.Microclimatic and rooting characteristics of narrow -row versus conventional-row corn[J].Agron. J.,2005,97:1129-1135.
[5]张洪生,赵明,吴沛波,等.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和穗部性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9,17(5):130-133.
[6]彭克敬,姜开喜.玉米宽行密株栽培技术的调研报告[J]. 中国农学通报,2001,2:69-71.
[7]王景侠.玉米宽行密植抗倒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11,8:10-11.
[8]刘憨.玉米机械化宽行密植增产技术的试验与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3:50-52.
[9]杨利华,张丽华,张全国,等.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6,14 (6):122-124.
[10]谭秀山,毕建杰,刘建栋.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 山东农业科学,2010,5:57-59.
[11]汤国民,龙丽萍,夏德君,等.玉米穗高系数对产量性状的影响[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