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2013-04-29 15:57王金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王金林

我校自2001年开始成为北京市课程改革样本校。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积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机会,推动了学校课程教学的整体前行。但我们一直也在思考,如何保持课改样本校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有所突破?我们认真梳理了课改十年已有的成绩和不足,将研究的视点集中在课程建设上,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2011年是我校课程建设的关键年,这一年是“十二五”开题之年,我校与北师大的专家团队牵手,开展了“文化育人视角下整合型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学校干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调整,体验了跋涉的艰辛,也感受了研究的快乐和享受成果时的幸福。

明晰课程建设理念

在多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充分认识到:课程是人类传承自己所创造的的文化而采取的一种行动,是人类的文化实践,可以说它是文化的文化。文化育人是课程的重要使命。文化造就了课程,提升着课程的品质,丰富着课程的育人内涵,并为课程设置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在建设学校课程上,要由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构建文化型课程体系。

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站在课程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要有怎样的教育情怀?一所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学校,如何实现高定位、高起点地发展?一套课程体系,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学校教师一致达成共识:孩子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我们所做的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事业,要立足当下,关注未来,让所有人都平等地参与到这样一种教育情境中,让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去参与,发自内心地去启动内心的智慧。这是教育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文化的回归。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作为一所处于上升期的学校,在学校管理和环境建设中,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场所,凝聚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但与建设相比,学校在人文教育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如何通过课程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由此,学校明确提出“通过整合型校本课程建设,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我们首先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使每一天都有意义”,育人目标“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确立工作着力点: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促学校内涵发展。

架构学校课程体系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们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整体思考,功能决定结构,把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使育人的课程功能更加显现。

第二,注重研发的过程,将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

第三,提升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利和作用,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根据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课时等内容,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和教学安排。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以“使每一天都有意义,促进师生发展”为中心,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建设为重点,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重建”,将课程分为7个“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使课程趋于综合,科目明显精简,教材重组。

实践中前行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体现学科育人功能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以课程建设与实施,首要的是高质量地落实国家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不同,只有实现校本化,才能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实施,提高效益。针对地方课程与部分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我们将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民族教育》等内容与国家课程中的品生、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又如劳技学科和美术学科都有纸工、泥工的学习内容,这两个学科中的内容、要求有相似之处,于是两个组的教师在各自梳理教材的基础上,多次进行研究交流,重新整合学习内容,并适当补充、扩展了教学内容,通过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减去了重复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第二,对一个学科内部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建设者,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的权利、义务和能力。为此,我们依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基础,在一个学科内部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实施效益,最大限度落实课程目标。学科内部的整合,我们着力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保证整合的计划性与序列性;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找准整合点,有机整合拓展,提高实效;深入研究常态课堂,明确改革思路,以高质量的常态课保障整合效果。

如语文学科,我们开展阅读教学改革,为提高常规课堂效益,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学习语言与人文熏陶相结合、阅读理解与领悟表达相结合、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是:单元整体预习——课时整合授课——单元回归整理,找准单元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按表达方法整合,或同一作家文章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适当增加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发挥校本课程优势,科学规划,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站在校本课程整体建设的高度,以课程理念为指导,通盘设计校本课程,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围绕课程的“7大领域”,分为6个模块开发校本课程。

为推进校本课程的规范、有效实施,我们为每一门课程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例如,“走进名人名篇”:在与名家、文本的交流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评、好书推介、朗诵、心得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注重正确的价值方向,指导阅读方法,由一本到多本,由课内到课外,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养成“让阅读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又如,科技类课程主要包括机器人、天文知识、模型设计与制作、人与自然等内容,其目标:着眼于创设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构建活动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并能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形成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客观认识自然世界,形成正确的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

必修课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长短课结合、日常教学和集中讲授结合的形式进行,如每日15分钟的诵读,每周一次20分钟的《魔方》,利用学期末考试后的时间集中安排《中国传统民俗》的系列讲座。

自主选修采用走班制形式,每周一下午进行,学生全员选修,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

3.活动课程化,形成特色,促学生和谐发展

活动与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活动的目的明确,强调的是活动的效果,而课程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同时还要制定课程纲要,确定课程内容与组织实施的形式甚至是时间的保证,最后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它更加注重的是实施的过程。把活动课程化,可以对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通过活动落实学科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获得多元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课程提升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保证活动的时间和效果,扩大育人的实施效力。

近年来,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学校以学科团队和项目组的形式,精心打造和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活动课程:艺术节、诵读会、健步行、科技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活动课程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充满快乐体验的展示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和提高。

每学年春季和秋季,学校要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我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德育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把大课堂活动内容与目前小学开设的相关学科相融合,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比如,今年的社会大课堂活动,我们分年级设计了不同的实践内容:一年级“走进自然博物馆,了解自然”;二年级“走进中国科技馆,探索科学的奥秘”;三年级“走进民族园,了解我们的国家”;四年级“走进天坛,多学科综合实践”;五年级“走进首博,感受北京”;六年级“生存岛中做一做”。

在活动前每个年级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四年级学生结合语文、数学、品社、美术、科学学科教学,开展“走进天坛”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前,年级利用中午时间播放有关天坛的纪录片,师生共同搜集、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活动当天,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留下了同学们快乐学习的身影,成为当天公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如,五年级教师在活动前到首都博物馆踩点,设计修改学生参观路线,对学生进行活动前的需求调研,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在活动结束后,每个年级都积累了大量活动素材,记录下学生活动的收获。

活动课程化,使课程内容、课程时间与空间、课程资源得以优化重组,实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4.建设好隐性课程,发挥育人作用

学校文化是课程,教师行为也是课程,要让学校的一切因素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隐性课程通过整个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制度、校园精神、学校风气给学生以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第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我校努力建设以教风、学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教育资源,积极营造活泼、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师德建设,制定完善的师德规范,形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良好学风。

第二,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是育人的的平台。我们重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使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使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人文空间,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第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现,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载体。学校充分利用儿童节、国庆节、建军节、新年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无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还是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所带来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形式改变,我们的课程正在走向开放,走向单一学科教学与多元体验相结合,使得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正在努力,把学校办成真正属于学生的学校。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