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2013-04-29 00:44李培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春晖学校课程

李培明

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者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潜心思考,不懈追索。如果我们没有在本质意义上真正理解教育,或者不从哲学层面去思考教育的原初意义,那么教育工作仅是一份经历和职业而己。雅斯贝尔斯说过:“人在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在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我们似乎可以读懂雅氏认为教育是为了人能尽其“人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就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回望历史 找寻方向

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行动的动力。如果说未来是在对历史的理解和现实的把握中的话,那么,学校教育的明天必定植根于优秀的历史文化之中。

1.人格教育与经亨颐

经亨颐,近代著名教育家,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以哲人统治之精神自谋进行”的思路办学,“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其兴学目标是“发展平民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国民”。他在《春晖中学校计划书》中提出:“余为倡人格、英才教育、动的教育之一人,即主张中学毕业生宜多式不宜一式也。”1928年制订的《春晖中学校学则》在第一章“宗旨”中,阐明“本校以实施基础训练,发展个性,增进知能,预备研究高深学问,并适应社会生活为宗旨”。

经亨颐先生以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反观中国教育,认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铸型教育”,即教育原则固步不前,教育手段千篇一律,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教育对象不分差别,教育目标只顾眼前。针对其弊端,他力行“纯正的教育”,革故鼎新,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即“以社会教育个人,以个人教育社会”。春晖“之所以设在白马湖,是想感化乡村”,“至少,先使闻得你钟声地方,没有一个不识字的人”。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春晖得以实施,经亨颐尝试推行教员专任,学生自治,教学自主,学制改革,男女同学,还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

2.爱的教育与夏丏尊

夏丏尊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爱的教育”的理想。有学生回忆他执教春晖的情形,“穿一件竹布长衫,略蓄短须,看到学生眯着眼微笑……”,可一旦他察觉到学生有什么不当的言行,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有人把他的教育方式称为“妈妈式的教育”。他还在《爱的教育》序言中指出:“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3.美的教育与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是春晖的美术、音乐教师。他教导学生,艺术能够陶冶情操,使生活富有意义,能够使人超脱卑微、痛苦、迷茫的生活。春晖的学生有各种艺术团体,“天然图画,点写不尽,音歌啸傲,山谷共鸣”。春晖中学的毕业歌就是他以孟郊的《游子吟》为词谱写的。在宽松、自由、充满个性色彩的教育氛围里,呼唤出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创造的热情。蔡元培在春晖的演讲中肯定和赞美了春晖中学这种“美的教育”。他说:“美的东西,虽饥不足以为食,寒不可以为良,可是却省不下来……求美也和求知一样,同是要事。”

4.有信仰的教育与朱自清

1924年,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地讨论。

守护理想 让教育闪耀人性的光芒

1.历史悠久的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教育目标、教育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内容、教育策略和教育评价的载体和必由之路。早在20世纪初期,经亨颐校长就在选修课程方面进行新教育的探索,特别是在课程开设上所体现的人本主义和求实精神。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颇具借鉴意义。《学则》规定,必修选修必须修足学分,才能认为满学。这一措施从制度上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学则》还规定第三学年为不再升学者特设农业、商业或师范等职业科,以使学生就业急需。学校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下一年级的科目考试,以提前获得学分。为鼓励学生课余生活,学校经常组织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活动包括教师、校友的演讲,教师带学生远足等。国文教师夏丏尊给学生开列了课外读物目录,引导学生向课堂之外求知识,又因校制宜自编教材,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即实施抗战教育。国语课,选用古今中外抗敌故事、文学作品;史地课,采授英烈传记、世界大势;自然课,讲授防毒、消防知识;劳作课,挖掘防空洞;美术课,绘制抗日漫画;音乐课,教唱抗日歌曲;体育课,加强体格训练,兼习国术,并利用学校周边环境实施野外训练,如爬山、游泳、夜行军。在管理方面,学校采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成立学生会或学校自治会。

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选修课还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从春晖中学1985年《课外兴趣小组一览表》中可以看出,全校共有32个兴趣小组,由学生任修,班主任与指导教师协调确定,尽管从类别上讲涉及知识、活动类、兴趣类、技能类等,有一定广泛性,但显然与课程的要求相距甚远。学校自1994年以来开始设立选修课,1995年,学校颁发《选修课章程》,其总目标是:在学生顺利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前提下,本着“全面加特长”的人才要求,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展,才干得到增长,个性得到发展。对课程的设置、组织与实施、教学与考核等有了相对明确的规定。2001年,学校开设各类选修课、活动课30余门,共设知识性、社会性课程(如法律常识、环境与发展、视听英语及学科分层教学),欣赏性、方法类课程(如古诗文欣赏、名著欣赏、科学方法)和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如摄影、摄像、书法、美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三大类,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2006年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开发规范》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个性化、特长化、特色化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至此,开设选修课程的目标渐趋清晰,并逐步改变其“配角”的位置,纳入学校课程的总体框架。

2.既往开来的精神传承

作为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在分析历史与传承、现实与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基础上,首先必须确立教育的总目标,并分层实施、逐步递进。遵循学生成长需求、社会发展需要与现代教育规律,我们提出层次有别又浑然一体的课程目标:健康·健全、求真·崇善·尚美、学得活泼·活得自由。

这样的教育目标,既是学校人文精神的演绎,又是学校“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和“教学相长、德才并美”的显现;既符合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又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既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呼唤,又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从行动上回答“教育为了什么”的终极追问。

我们根据多样选择、继承发展、动态激励、规范有序、自主创新等原则设计学校课程,分为基础性、人文性、学术性、探究性和活动性等五类课程,着力于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基础性素养的优化,从而培养其自主(独立发展)的品格和能力,着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丰富其内心世界,保护和激发其内在的自由和创新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在资源和管理上,在课程和教学上,全方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学生的身心、学习、生活和精神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春晖学校课程
水木荣春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春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唱给父母的赞歌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吴春晖藏石欣赏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