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玉
在很多中学生眼里计算机是可爱的“天使”,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在眼前,并能与四面八方不认识的网友敞开心扉畅谈。可是在父母们的眼里,计算机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带给学生们巨大的影响,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呢?
一、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利弊
1.网络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拓宽视野、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将世界各种资源联为一体,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具有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运行使用便捷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学生可以便捷关注和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令思维空前开阔。
(2)加强对外交流,拓宽知识领域。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现代工具,使用各种语言与素不相识的人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热情,也使得中学生的烦恼、快乐、孤独、痛苦可以自由地宣泄。一定程度可以缓解压力;远程教育的出现,可以使学生在网上方便学到更多的知识;网上到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新技术,这些先进的东西能激发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竞争欲。
(3)有利于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中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也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创新。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迷恋网络影响学习生活。现在网络游戏都是根据学生好奇冒险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场面惊险刺激,游戏一关连着一关,要想“通关”,就得连续“奋战”。中学生自制力还比较弱,玩者普遍会欲罢不能,久而久之就会成瘾,这不仅不利于学习更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虚拟与现实混淆等悲剧的发生。
(2)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包庇、纵容、支持中学生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从中谋取私利,促使学生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
(3)影响现实人际交往,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文字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据调查,上网学生中20%的人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中学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二、中学生上网的引导
1.做好上网学生与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用爱心来加以疏导
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引导家长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正确指导孩子上网,不能让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亲情关怀,只有到网上寻找慰藉等,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2.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学生在电脑面前,活动大幅减少,只要手指点击鼠标就可以了,长此以往,不利于他们培养协调性和全面发育,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次,多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人际交往中,体验到现实与虚拟的差别,让学生掌握真正的人际交往能力。
3.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学校应装上网络监管软件,通过服务器监控整个学校的网络活动,过滤不良网站。有关技术部门,应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政府还应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的整治力度,净化环境,禁止未成年人进入。
防范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加强重视,合力防范,才能真正给青少年一片纯净的网络天空。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