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

2013-04-29 12:06黄慧

黄慧

摘 要:认知诗学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全新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不仅能够使语言学和文学更为丰富,而且能够让文学赏析更为深刻,更为透亮。本文介绍了朗费罗及《人生颂》的概况,也陈述了认知诗学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别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焦点/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对《人生颂》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人生颂;认知诗学;解读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13-02

一、朗费罗及《人生颂》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1807年在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出生。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和霍桑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到过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潜心研究这些欧洲国家的语言与文学。自1836年,在哈佛大学做教授,主讲语言长达18年,全身心投入于对欧洲文化与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解析,逐步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与社交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朗费罗的诗歌数量巨大,题材较为广泛。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诗以音韵优美、意境丰富、通俗易懂著称,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19世纪30年代,他的诗集《夜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强烈赞誉,特别是诗集中那首《人生颂》更是精品中的精髓,被称为“真正的美国心脏的跳动”。诗人惠蒂尔对这首《人生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不熟悉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但我知道他绝不是一般的人。这首诗中所包含的精神与梦想比济慈、雪莱等人之和还要多。在诗中诗人号召人们要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于面对命运中的一切挑战。在人生路上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更要学会拼搏,学会追求。朗费罗的《人生颂》属于说理型的诗歌,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舆论导向融进富有活力的诗歌中,从而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完美统一。

二、认知诗学概述

认知诗学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用新的视觉去重新分析和审视传统的文学评论,不仅探究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特质,而且还探究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心里感受,也就是从理论上给予语言发生与接受过程中的认知结构系统的关注。

认知诗学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Tsur是研究认知诗学的先驱。对于这样一门陌生的学科,Tsur和Peter称它为认知诗学,其他的一些学者称它为认知文体学。Tsur在1983年出版了《什么叫认知诗学》,在文中他指出,认知诗学是指通过发掘文学批评与诗性语言是怎样既受到人类信息处理过程的限制又怎样被该过程所影响的;认定认知诗学必须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解析文学,而不能靠文学来表达认知理论;认知诗学着重强调的是一般认知过程和以文学为目标的独特运用之间细微的差别。Peter在《认知诗学导论》中是这样定义认知诗学的,他说,认知诗学是和阅读文学作品有关的,认知诗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将文学的批评实践和哲学探讨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它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为文学提供批评理论的基础,在现代意义上是较为科学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Peter认为认知诗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因为认知诗学本身缺少具体理论的支撑,认知诗学理论主要由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组成,这两个基本学科成为现在认知诗学的重要内容。即便在Peter的《认知诗学导论》中也有很多理论基础都是以二者为基础的,但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认知诗学的理论和方法和一些具体的例子,他对认知诗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理论范围,将研究延伸到认知语言最新的成果中。

三、《人生颂》的认知诗学解读分析

我们了解了朗费罗的有关情况和《人生颂》的大致内容,我们也熟悉了认知诗学这一新兴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方法。我们如何运用认知诗学来解读《人生颂》呢?我们可以用概念隐喻的理论、焦点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分别对这首诗歌进行解读。

(一)利用概念隐喻理论解读《人生颂》

什么是概念隐喻理论呢?Lakoff与Johnson一致认为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于人们日常的语言、行动和思维中。我们的认知过程都是由浅到深,由远到近,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隐喻,最后达到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Lakoff与Johnson抛开了传统比喻的三因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使用源域和目标域当做概念隐喻的两个因素。比如,“人生就是戏剧”这一概念隐喻中,“戏剧”就是源域,它是具体的事物,而“人生”就是目标域,它是抽象的事物,将戏剧的特征引到人生上,使人们能够具体地理解人生这一抽象的事物。

《人生颂》中的概念隐喻又是如何呈现的呢?下面我们从整首诗歌入手,细细分析。

诗歌的第一节,作者向人们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人生并不是虚幻的。究竟该如何解读人生,无数文人都做出过很多尝试,但一直没有定论。因为人生是抽象的事物,人们在解读时常常会借助那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过程就是隐喻化的过程。传道的歌者将人生比为梦幻,因为二者有变幻莫测的共同点,这里的概念隐喻就是人生如梦。诚然,作者否认了这种悲观的人生态度。

诗歌的第二节,作者使用的概念隐喻是人生是旅程,人生跟旅程一样都有起点、有过程、有终点。在诗中,作者暗示人们不要把死亡作为人生之旅的终点。

诗歌的第四节中,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这句话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是:时间是船,告诉人们要珍惜光阴,要努力奋斗。这句话一下子能使我们想起我国的古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飞逝”。另外在这节诗中还有心是人,人生是旅程,心是乐器等三个概念隐喻。

诗歌的第五节,作者将整个世界比为充满血腥的战场,概念隐喻是:世界是场地;把人生比作宿营地,旅客可以做临时休息的地方,概念隐喻是:人生是休息场所。作者运用这两个概念隐喻就是要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积极进取,争做世界的强者,不然就会被吞没。

诗歌的第六节所蕴含的概念隐喻是:时间是人。信任的对象是人,一般用死、活来修饰的往往也是人。作者将时间喻为人,让人们感觉到时间是人们身边的人,时间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增强人们的紧迫感。

诗歌的第八节所呈现的概念隐喻是:人生是大海。人们对大海会有敬畏感,人生是大海,人们对人生也应该充满敬畏之情。

诗歌的第九节,作者呼吁人们要努力奋斗,要有耐心,我们能看出两个概念隐喻:劳作是奋斗,等待是耐心。作者在呼吁人们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号召人们乐观自信地、勇敢地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在整首诗歌中,以人生为概念隐喻的最多,其实是时间、心。对这首诗歌的概念隐喻做出简单分析之后,我们不仅要问,作者写作时的心态果真如此吗?认知诗学将文学看作人们日常认知与经验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以人们的普通认知能力为基础的,显而易见,文学中的语言均来自生活,来自人和生活之间的互动。从这个方面讲,隐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隐喻。作家在运用概念隐喻时,大脑中的潜意识就会条件反射似的将相应的时间经验当做背景。

(二)利用焦点/背景理论解读《人生颂》

焦点/背景理论从格式塔心里学起源,是由丹麦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把焦点/背景分离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的是认知语言学家Talmy,他认为语言中存在的两种认知概念就是焦点与背景,背景是参照物,焦点需要定位。比如说,茶几上放着一个茶杯,茶杯就会吸引我们大量的注意力,茶杯是整个画面里的焦点,把茶杯和作为背景参照物的茶几分离开来。焦点应该说是能够移动的或者概念上可以移动的实物,有自己的位置、路径和移动方向,而背景是一个参照实物,它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场景。焦点的位置、运行方向和轨迹能够利用背景来进行描述。

“世界是一片辽阔的战场,人生是到处扎寨安营;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做一个威武善战的英雄!”在这节诗歌中,诗人把世界比喻为战场,把人生比喻为宿营,向人们描绘出一个充满硝烟的世界。人生作为焦点,世界是背景,人生在战场似的世界里前行,在读者眼前留下一道道生命的轨迹。在诗中,作为焦点的人生从立足点出发,奋勇向前,整个历程中会经常安营扎寨,这些宿营地能够描画出人生的轨迹。

“也许我们有一个兄弟,航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遇险沉了船,绝望的时刻,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海作为大的背景,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实物,航船就是焦点,是运动的,它从此岸起航,驶向彼岸。整幅画面向人们展示了人生的浩瀚无际,表面看似平静的大海却能够吞没航船。告诉人们,在人生的航行中,要学会积累经验,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让自己成为一个勇士。

(三)利用脚本理论解读《人生颂》

脚本是一种知识结构,主要是为经常而反复出现的时间序列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看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总会依据某一个熟悉的脚本去补充那些被省略的信息,假如我们不能用脚本去补充被省略的信息,有时候我们会无法理解作品的语言。在利用脚本解读文学作品时,一般会用到两种机制:主题组织机制和记忆组织机制。主题组织机制是帮助人们发现不同事件中存在的联系和相似点;记忆组织机制是帮助人们把语言中的信息与自己大脑中保留的脚本相联系,并对此做出合理的预测。

“伟人的生平启示我们: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从这节的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伟人的人生并没有在读者的眼前呈现。第二句中说,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我们可以通过“高尚”这个词,联系自己脑海中保留的伟人事迹来推测文中所呈现的伟人的高尚人格。这节的后两句,我们在读到“脚印”时,就会把与之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脚印”就是留在人世间的名声。从而告诉人们要用丰富的人生,要以伟人为榜样,也要做后人的榜样。

总之,认知诗学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全新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不仅能够使语言学和文学更为丰富,而且能够让文学赏析更为深刻,更为透亮。本文介绍了朗费罗及《人生颂》的概况,也陈述了认知诗学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别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焦点/背景理论、脚本理论对《人生颂》进行了解读。

参考文献:

〔1〕付真珍.《人生颂》的前景化解读[J].剑南文学,2010(3).

〔2〕黄进.《人生颂》译本的文化阐释[J].译苑新谭,2009(1).

〔3〕覃承华.潘建新.解读朗费罗的《人生颂》——兼谈修辞在其中的运用[J].钦州学院学报,2006(5).

〔4〕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27).

〔5〕杨元刚.民族化与大众化——《人生颂》译文探疑[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