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姿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为了让孩子成才成人,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树,可以说家长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多数的父母有一种共识,亏什么也不能亏孩子,一味地溺爱孩子,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营养品等等,都要是最好的,还要多多益善。家庭教育有着许多的迷茫、焦躁与力不从心的时候。“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吃的不是,玩的也不是,学的也不是,家庭教育像一个迷魂阵般,让家长身陷“误区”却浑然不知。
一、家中玩具多不等于孩子认知力强
现在家庭都是一两个子女,这种家庭结构决定了一个家庭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一切需要都要满足。玩具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品,许多家长都有一种想法,贵的玩具肯定是好玩具,一定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投资越多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越有帮助。去玩具店,只要遇到孩子喜欢的和最新款式的玩具,都会不假思索地买下,许多家长在这一方面都暗地较劲,谁也不愿意被别人说“抠门儿”或买不起。
在现实生活中,刚给孩子买了个新玩具,换来的是孩子在成堆玩具中开心的笑声。可还没怎么玩就抛在脑后,或者手里拿着刚买的玩具,看到别的孩子手中有“稀罕物”,就马上上前强抢,而把自己的新玩具弃之一边。
美国一项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计划的研究结果显示: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太多,就会刺激得孩子不知所措,注意力常常被过多地分散,任何一个玩具都不能持久地玩耍,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丢一个,玩一样、扔一样,结果什么也没玩成,什么也没玩好。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在今后学习方面的注意力和持久力,危害性不可小视。
其实,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它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适宜。玩具没有生命和感情,无法替代父母对孩子的爱。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在进行相关研究后也指出,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会相对更多,所以他们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最好的玩具应是爸爸或妈妈,这个“玩具”是孩子最喜爱的。任何玩具都比不上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交流与玩耍,因为爸爸妈妈是充满感情的,是有创造性的,是变化无穷的。适当地购买玩具,重要的是多陪孩子一起玩,让其感受到爱的温暖。
二、拔高式学习不等于赢在起跑线上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对孩子的期望值特高,为此投入巨大的物质代价与精神代价。如今又加上要“赢在起跑线上”,超前教育成为不少家长的“救命稻草”,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家长用非理性的需求在不断地制造“教育恐慌”:恨不得让孩子们一夜之间就能下笔如有神,一年就学完小学课程,十岁就上大学……
但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度,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对孩子进行“掠夺性”地开发,实则过犹不及,那只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压力,使孩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他们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再说“起跑线”应该是指孩子的品格、习惯等多方面,不能仅仅指智力开发。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他们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儿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教育,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后劲。人为地拔高或催化,或许可以给孩子一所看得见的名校,但不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未来。家长应适当地引导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让孩子充分体会亲情、友情,着重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文明、诚实、团结、守纪、自律、尊老、勤奋、进取、自主、创新等,让孩子多学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做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是一项不能立竿见影的工程,要一字一句地熏陶,是慢的艺术。百年方能树人啊!我们忘了生命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时间表,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一朵花儿一样,什么时候长叶、开花、结果,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人生不是短跑,而是要历经七八十年的长跑,千万别“赢在起跑线上”,而输在终点站。
三、家长好表扬不等于激发孩子自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家长也都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生活中,父母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常被“赏识教育”蒙住了眼睛,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言过其实地表扬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随心所欲等性格缺陷。
误解赏识教育意义的父母,经常不管什么事情都随口表扬,甚至煽情地说:“你真行”、“真伟大”……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看似孩子听了很高兴,其实他心里会有着莫名的感觉:自己怎么聪明了?如何优秀了?这些夸奖都太笼统了,不够具体。如果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父母都会表扬,那么会使儿童产生混乱的是非观念,养成只听好话、爱慕虚荣,受不了批评的性格。
赏识教育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赏识与批评只能是二选一。实施赏识教育要有个度,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恰当合理运用,才会让孩子从肯定中增强信心,从否定中学会反省,从而不断进取、发展。
总之,家长不要被“爱心”蒙住了双眼,一定得有正确科学的育儿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自信,然后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