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华
摘要:当前的村级档案工作问题较多,既有经济贫困的原因,也有领导重视不够、领导不力以及缺少专业人员等原因。解决问题须从认识人手,使领导重视,注意培训队伍和完善制度,并利用好档案资源,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村级档案 档案资源 新农村建设 资源利用
一、解决好村级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村级档案建设目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领导者重视不够。
目前,村干部多数是兼职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家的工作上,为村里办事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他们认为村级建档,是次要工作,建不建无关经济建设的大局,可以搁一搁、拖一拖。村干部的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使得村级建档工作难以全面铺开。就是按照上面的规定要建,有的也只是做个形式,临时摆个样子,应付上面了事,没有把之作为一项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
其次,是村级经济较薄弱。
开展村级建档工作,要具备房子和设备等相应的物质条件。目前,有的行政村由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不但不能办公益事业,就是办公经费都解决不了。因此,要想让这样的村子再拿出钱来购买档案用品,配置档案设备,有一定的困难,给开展建档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再次,是农民的档案意识不够强。
广大农民的档案意识非常薄弱,不少的村民、村干部认为,文件看过了、事情办过了,就无所谓要不要文字依据了。就是有文字等依据,可以把文件、文字丢弃,存不存档都无所谓。造成办事不作记录,许多会计记录、有价值的协议、合同等,都在不经意间丢失了。这种对档案多余无用的错误认识是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不重视、不利用档案的情况下形成的,其根源在于中国农村经、文化的落后。
最后,是农村缺少懂业务的人员。
(二)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的档案工作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档案工作不平衡。
不少经济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比较重视档案工作,档案意识也比较强。如文明示范村、亿元村等,基本上建起了档案室,甚至是档案馆,有专人负责收集、管理村里的档案,少数村的档案室甚至比乡镇档案室还完善。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行政村,如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行政村,档案较少,档案意识也较差,档案工作也做得不好。从全国来看,村级档案工作好的比较少,差的比例大。
其次,档案资料不完整。
不少的行政村几乎没有档案,甚至有的村民、干部还不知道什么叫档案。大部分行政村只重视帐目、报表等会计档案,文书档案寥寥无几。村里会议绝大多数都是口头召开,处理一些民事纠纷等也是口头说了算。村党支部、村委等会议有的有记录,有的没有记录。有些有会议、有文字记载的党团干部名册、本村历史沿革、村规民约、承包合同及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等材料,也没有及时加以统一收集保存,时间一久便渐渐失落了。没有文字记录,或是随记随丢,造成无档可查,无据可寻,需要档案时,往往是凭当事人回忆,不具有凭证的功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失。
再次,档案整理不规范。
多数村不分是否为档案,也不管档案价值大小,凡是村中的文字材料,就全集中在一起,统统作为档案。
二、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切实搞好村级档案建设工作
首先,领导重视建档是关键。
档案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并作为原始历史记录而保存起来以备查阅的文件资料。文件是档案的前身,办理完毕的文件,并不是没有价值,进行归类、整理、归档之后,就是档案。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活动必须有指挥,也就是需要领导。领导的任务是确立行动目标、制定政策、组织决策实施、率领群众达到目标。因此,档案最主要的是领导活动的记录。只有领导者重视,才能做好建档工作。只要领导转变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的思想观念,平时注意收集、整理和保存文件,档案就可以完整:舍得花钱投资于档案,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困难,开展村级档案工作就会有保证。
其次,提高档案意识是前提。
目前大多数农民、村干部对档案工作还缺乏了解,档案观念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学习来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
①要组织农民学习《档案法》,各地要把《档案法》以及地方的档案管理条例印发给每一农户,让农民知道建不建档是是否依法办事的问题。
②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广大群众宣传《档案法》,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特别是要选择一些利用档案在经济、法律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档案、了解档案,从而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促进村级建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再次,培训档案人员是基础。
县级档案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档案人员的培训,乡镇档案专职人员要开展对村级档案人员的指导、管理、培训,一级培训一级。每年在年终时,结合档案的归档与总结,进行培训。针对村级档案人员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实行现场讲课操作,使村级档案人员基本掌握整理立卷的方法,达到初步熟悉档案业务工作、能独立完成档案组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