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一把名家制作且竹料上等的扇骨,再由竹刻高手在大骨上雕刻花纹图案,就更加完美了。苏州不仅制扇技艺名闻遐迩,而且涌现了不少扇刻家,杨惠义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程拜访了这位扇骨雕刻大家。
中国收藏:听您说出身于扇骨雕刻世家,这对您成为扇刻名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惠义:我祖父杨永生,上世纪20年代初在苏州开设杨永记扇庄,所制水磨竹扇骨取材严格,造型达数十种。同时,描摹各种图案纹样作细雕,尤以禹门洞式透雕闻名于世。我父杨子英善书画、精鉴赏、擅竹刻,在苏州扇厂专业从事扇骨雕刻,曾以“苏州百景”为图案,创作了50把系列刻扇,名噪当时。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出身在扇骨雕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密切相关。当然,更要靠自己长年累月勤学苦练,才能练就过硬刀功,同时还要多读书,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雕刻的扇骨才能雅俗共赏。
中国收藏:扇骨上常刻哪些花纹图案?花纹图案不同,雕刻技法也不一样吗?
杨惠义:折扇大骨多刻山水、人物、花鸟画和正、草、篆、隶书法。雕刻技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浅刻,也叫阴刻;另一种是阳刻。两种技法都可以用来刻画、刻字,但各有侧重,即各有表现优势。阴刻刻出的线、点、块等均显凹状,深深浅浅,层次分明,可以将丘壑、林泉、屋宇、人物、花鸟、鱼虫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是此法之妙。而阳刻的点、线等凸现在扇骨上,其余部分刮掉,更宜于刻金石文字、石鼓文、青铜铭文、古钱币等,线条的斑斑驳驳都能表现出来。此外还有留青刻,即不刮掉竹皮直接阳刻,凸现的花纹图案保留竹皮,其余部分刮掉;或直接阴刻,除所刻凹状花纹图案外,其余保留竹皮,以形成竹皮浅色与竹肉深色的对比效果。
中国收藏:您擅长哪种技法,是怎样完成创作的?您曾刻过哪些花纹图案?
杨惠义:我阴刻、阳刻都刻,尤擅阴刻。为了提高扇刻的艺术性、观赏性,我坚持与书画名家合作,这就犹如一首百听不厌的歌曲,隽永的词、曲和优秀的歌唱家合璧,才能相得益彰。传统功力厚实的书画家,能直接在折扇大骨上绘画写字,构图、布局、笔墨、韵味等可与宣纸效果媲美。我按照名家笔墨刻线、点、块等,形态、深浅千变万化。有时书画家的稿子也会出现不宜刻的地方,就要进行变通。因此,竹刻不是机械复制,而是再创作,力求刻显的材质肌理和刀痕效果将笔墨韵味和绘画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几十年来,我刻过大量名家书画,如吴木的山水、沈子丞的人物、张辛稼的花鸟、费新我的书法等,得到了书画家们的肯定和好评。
中国收藏:您在雕刻扇骨时,如何使用刀法才能表现出画中韵味?
杨惠义:线条是书画的重要元素,有直、斜、弧、曲之分,刻时用双刀法,任何一个细小笔画至少两刀圈切、挖刻,以表现线条的质感和细节变化。画中的大小墨块,平刀法、圆刀法并用,根据墨块的干、湿、浓、淡,刻出深浅变化,稍有一点差别,就是又一个层次。
宣纸上的湿墨常会渗化,该如何表现?这就需要从画面的整体上把握,刻出不同层次来体现墨韵变化,力求收到水墨渗化虽无似有的视觉效果。
中国收藏:拿到一把刻扇,如何识别雕刻的优劣?又怎样来鉴赏?
杨惠义:简易的办法是看是否名家所刻。名家在扇骨刻成花纹图案后,会刻款、刻印章,便于识别。仿冒名家之刻难度很大,所以扇骨不像时下书画那样赝品泛滥。当然,更要看雕刻的水平,上乘的扇刻布局得当、巧妙;刀法精湛,所刻线条遒劲、爽利,块面层次清晰、丰富;细微处生动传神,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境界。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丛书《怀袖雅物》,刊登有我的扇刻“沈子丞绘仕女纳凉图”及“行书七言诗”、“沈急白绘铁拐李像”及“山石双鸟图”,代表了我浅刻的风格。
折扇爱好者要成为扇刻鉴赏行家,必须多读书,提高鉴赏能力,若不懂书画,就无法识别扇刻的优劣。还要多看展览中的精品、多比较,锻炼眼力,时间长了,鉴赏水平就会“水涨船高”。
清 杨彭年阳刻“钟鼎铭文”(右)、“竹枝图”(左)
杨惠义为爱徒严宏达示范扇刻技法难题
朱梅村《竹阴仕女》、吴湖帆节临《刘韬碣》成扇,扇骨为近代支慈厂留青刻。
民国 张志渔留青刻“芭蕉花卉鸟石图”(右)、“扁豆图”(左)
杨惠义阴刻“沈急白绘芦草飞鸟图”(右)、“钟馗像”(左)
杨惠义阴刻“沈子丞绘仕女纳凉图”(右)、“行书七言诗”(左)
杨惠义阴刻“沈急白绘山石双鸟图”(右)、“铁拐李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