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瑞
银阙苍苍玉漏迟,年年为尔足愁思。长门怨妾不成寐,团扇美人还赋诗。
团扇因形似圆月、质地轻柔、造型飘逸,极受到女子的喜爱。史书上虽也有男性使用团扇的记载,但使用团扇的仍多为女性,故团扇与女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是障日引风、祛暑纳凉的器具之外,更是感时伤怀、寄托情感的常用之物。
中国历史上有着新娘用扇蒙面的记载,在盖头出现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女子出嫁时要以扇遮面,在婚礼上才能移扇露容,称为“却扇”。在古代,即便是生活中,女性抛头露面也是一种很不得体的举止,《礼记·内则》就规定:“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于是,扇子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女性矜持必不可少的物件,扇子也因用于遮面,而营造出了一种婉转含蓄的美感,正如王建在《调笑令》中所吟唱的那样,“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此外,女子还用它来遮羞、跳舞、扑蝶,更增添了女性的羞涩和妩媚,显得含蓄而朦胧。杜牧《秋夕》诗云:“轻罗小扇扑流萤”,说的就是闺中少女夜晚纳凉,以罗团扇扑打萤火虫取乐消遣的情境。
团扇因形状似圆月,故含有团圆的含义。因为这层含义,小小的团扇曾流传了数不清的风流俊雅之事。团扇又名合欢,所谓“合欢”, 一说是扇形圆满,象征和合美满;另有一说是扇上有对称图案花纹,象征男女欢会之意。但无论取何种含义,均表现男女欢好之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作《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通过团扇表达了一位多情女子对情人的离别之痛与思念之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团扇是爱情的象征,文人们常以这一意象进行文学创作,歌咏爱情,寄托情怀。
而因为扇子只在夏日炎热时使用,入秋天气转凉便要收起,所以扇子也常常与失宠、离弃、伤感联系在一起。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史载其不仅美貌,而且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又擅长音律,一度成为汉成帝知音。但是她的庄重自持、严守礼法,也让并无多少德声仁政的汉成帝逐渐失去热情,等成帝遇到倾国倾城的赵飞燕姐妹,班婕妤就只能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太后。直到汉成帝崩逝后,她又守着成帝陵园,寂寞而终。班姬贤德,不敌飞燕一舞。诗中她通过一柄小小团扇来抒发自己失宠后的抑郁心情,凄婉而真切,扇子成为其沉重的情感寄托。《全唐诗》收录“相和歌辞”之“婕妤怨”有十多篇,其中写到团扇的如张烜“贱妾裁纨扇,初摇明月姿。君王看舞席,坐起秋风时”、刘方平“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皇甫冉“由来咏团扇,今与值秋风。事逐时皆往,恩无日再中”、翁绶“花落昭阳谁共辇,月明长信独登楼。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不一而足,均是以团扇表达美人被冷落在深宫中的哀愁与怨怼之情。
在中国绘画史上,团扇也经常被与女性并置在同一画面之中,以表现愁怨的情感。明唐寅作《秋风纨扇图》,画面中一美人,着素衣,没有了唐代仕女画中衣着的高贵华美,也没有宫女侍者侍立左右的排场,独自一人,手持纨扇,立于缓坡,侧身回眸,眉宇间洋溢着幽怨和怅惘,秋风萧瑟,丛竹似在风中哗哗作响,她的裙摆也在随风飘动。整个画面充斥着无尽的哀怨与凄凉。女子的哀愁与秋景的凉薄有机交融,“物我合一”,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唐寅还在画中题诗道:“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画中秋天的纨扇和唐寅的题诗,皆指明了佳人伤感的原因。风华正茂时,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年老色衰时,墙倒众人推,这便是所谓的世态炎凉。纨扇到了金风送爽之时便是见弃之时,中国文人往往以妾自居,作品中描述妾被抛弃,即是含蓄地表达自己满腹经纶却不为国君所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唐寅也是借此表达自己满腹才学,却未曾受到赏识的心情。这幅《秋风纨扇图》便是唐寅内心愤懑的最真实表达。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在《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可见,以扇子表现感伤情怀,是文艺作品中的常用手法,而“秋扇见捐”便也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
这种纨扇美人的题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非常常见,清代闵贞曾有一幅《纨扇仕女图》传世。图中的仕女神态娇弱,斜倚老树,流露出一种疲困落寞的气息。树干的苍老虬蟠与女子的妩媚身姿形成鲜明对比,曲线交叉,相映相称,构成新颖别致的格局。闵贞着意刻画仕女轻挥纨扇、脉脉含情之态,显示出女子与纨扇之间的亲密关系。
晚清尤擅人物画的任熊绘有一幅《瑶宫秋扇图》,依旧是女子手持纨扇的题材,只是人物的服饰十分华美,连那小小纨扇上都绘有精致的山石、树木、鹦鹉图案,显然这是一宫廷女子。然而,女子再美,也难逃被弃的命运,正如那纨扇再美,入秋也必收起不用。“瑶宫”的华美与“秋扇”的凄凉表露无遗。
直到近代,仕女画已然没落,却仍偶有精致非凡的持扇女子出现在画中,如陈少梅的《纨扇美人图》,“美人”一词出现在画题中,显然已不同于传统的“仕女”,但画中美人的神态却与古人的观察异曲同工。
在古代,扇子作为闺阁中女性的常用之物,被赋予了多重的含义,不仅具有实际用途,更是寄托情感的常用之物。在文艺作品中,因其具有愁怨、悲凉的意象,更是被文人和画家用于艺术作品之中,借以表达情思。团扇不止话秋凉,更是仕女题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
1.明 唐寅《秋风纨扇图》,手执纨扇的女子仿佛就是手中纨扇的人物化身,入秋便被捐弃,尽显世态炎凉。
2.清 闵贞《纨扇仕女图》,女子轻挥纨扇、脉脉含情之态,显示出女性与纨扇之间的亲密关系。
清 任熊《瑶宫秋扇图》,图中女子衣着华美,纨扇精工富丽,但二者却都难逃被捐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