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丽
在《消失的墨迹》 中,家境悬殊的“我”和李云,虽然“同居一室,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看电影……”然而来自贫困家庭的“我”总是跟李云保持着距离。在将墨水喷到李云价格不菲的衣服上时,“我”因为“墨迹洗掉了”而暗自感到宽慰——李云没有因此改变对自己的态度。而放寒假时,“我”偶然发现原来的风衣墨迹依然存在,一瞬间明白了:是李云给了“我”宽容,小心翼翼维系了“我”的自尊。
你相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仅会做饭还会剪裁衣服吗?《月儿》让我信了,她“5岁就学会了洗刷做饭”;从上学开始一直在方凳上写字,学习成绩拔尖,不偏科,淡然地看待贫穷,骄傲地用着自己捡来的铅笔学习。她拒绝别人的怜悯,自强不息地活在充满鲜艳色彩的人生里。
《当我敲门时,上帝不在家》讲述的是“我”在暑假学古典舞时遇到的两位老师,“我”看到的她们是“姿态袅袅婷婷,美丽无比”,谦逊的微笑让“我”如沐春风。时间静静地流淌,但小陈老师的一句话却打破了安静的时间线——她们是盲人。当“我”震惊于这个现实时,小陈老师告诉我的却是:人生需要等待的勇气,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打动人生。
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每个人都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在这部人生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或坚毅,或颓然,或宽容,或计较,或淡然,或世俗……无论是怎样困苦难堪的人生,我们都要抱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人生的闪光点,收获人生所给予我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