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
一、转变教学理念,逐步加大改革力度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这样的课堂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不要将历史教材知识面延伸得太过宽泛。因为大容量的课堂虽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但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将这么多的知识点全部都掌握住。相比较而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初步了解、加深理解、自身见解等要求,能够使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
二、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精彩的导语是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导语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导语素材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导语的设计要能够围绕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导语占用课堂时间不能过长;导语设计要新颖,力争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如可通过开展讨论、辩论、讲述等学习活动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者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多角度思考。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在探索中所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如当学生就他们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事件相互交流时,教师应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获得更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三、运用教材插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逻辑性、概念性强以及和高考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得历史学科变得相对枯燥。而教材中的插图则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中学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用足、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插图,不仅能够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求,使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实,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时就是因为教师利用了插图而产生的。如在讲《战国七雄》一课时,教师利用插图“商鞅舌战图”进行讲解,能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同时明白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并发表白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起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兴趣。又如,在讲“西周的分封制”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对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不清,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西周等级示意图”进行讲述,这样既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使授课中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问题,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鸦片战争”内容时,可设置开放性试题:如果没有发生虎门销烟,那么中国是否还会受到英国的侵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者生生之问的相互交流得出自己的认识,同时让他们将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分享。当出现争议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在充分发挥历史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精心设计并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确保教学的有效实施,以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