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永
一、“怎么看”——“辩证地看”
(一)实事求是地看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才能制定适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取得工作成效。
一是传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影视剧产业有新的突破,《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东方商人》、《燕子李三》、《党员二愣妈》、《铁道游击队》等多部优秀的影视剧,公演后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正在启动百集大型电视剧《大盛魁商号》的拍摄工作,同时筹建集旅游、商业、影视拍摄为一体的大盛魁影视城。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绘画、书法、雕刻、民族工艺品制作等,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光大。独具草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文化活动在内蒙古发扬光大。其中蒙古族长调歌曲、马头琴艺术、呼麦、好来宝等,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是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科尔沁艺术节、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展等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如赤峰市和阿拉善盟的赏石业、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业、乌海市的书画业等等。尤其是阿拉善盟的赏石业,已建起全国最大最好的奇石文化旅游城。 文娱演出业精彩纷呈。《蒙古婚礼》、《白云飘落的故乡》、《鄂尔多斯婚礼》等蜚声国内外。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繁荣了内蒙古的文娱演出市场。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自治区及各级政府在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同时,逐步转变职能,由原先的办文化转向了管文化,由管微观转向了管宏观。初步推进了政事企事分开,对出版发行业、报业、广播影视业等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做了调整归并,进行了资源整合。有效地推进社会办文化事业的发展,王新民影视工作组与北京科技技术学院合作投资创建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呼伦贝尔市推出的全国第一家私营电影放映公司——扎赉诺尔银河电影放映公司,都被国家广电部、文化部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荐。
四是文化产业服务保障逐步加强。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2003年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个重要文件,明确指出今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从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盟市及一些旗县的党委政府也作出了本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措施。
(二)一分为二地看
不仅要看到我们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加快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第一,基础扎实。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打造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110多个节庆品牌,初步建设或正在规划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近20个文化产业园区。内蒙古已先后在图书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电影、出版、报业等领域成立了五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其集团化、集约化、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第二,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首选优势,在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目前,自治区境内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自2006—2011年已有数十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内蒙古古老神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蕴藏着开发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将成为未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道亮丽的风景线,产生巨大的品牌效益,而且也将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三,市场广阔。经过几年发展, 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放映业、文艺创作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由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个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呼包鄂产业带为主轴,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起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政策优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11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内蒙古“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将文化产业纳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明确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发展目标。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之处
第一,产业规模偏小。 当今文化产业越来越集约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呈现出散、弱、小,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就内蒙古现有的产业运营规模看,已是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第二,发展地域不平衡。 内蒙古各盟市旗县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内市场。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对于呼、包、鄂三市来说,由于物质技术装备比较发达,措施得力,市场发展很快。而像阿盟、兴安盟等经济比较落后,各种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实力择机合理开发,乘势而上,以致坐失良机。
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进展一直不快。此外,不少盟市旗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重复生产。
第四,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第五,文化经营市场活力不足。表现在文化经营部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冗员多,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经营活力不足,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除个别有点起色外,多数经营情况一般,效益不理想,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
(三)用比较的眼光看
只有比较才能把握普遍性,用普遍性指导实际工作,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产业相比,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资金实力比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所有美国的主要传播媒介就已经被50家大公司所控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而我区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数量虽多,但质量较差,实力弱,性质趋同,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
二是科技水平比较。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美轮美奂,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美国相对照,我区的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以至于中国的大多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比如音像制品生产),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
三是市场运作能力比较。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产品的促销工作,不是以生产为核心,而是以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为核心。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相比之下,我们的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方面的考虑则缺乏了很多。
四是创新能力比较。美国缺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缺少文化产业的传统资源,但是美国文化产品中的虚拟故事和人物却层出不穷,从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故事中取材的文化产品,也同样在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美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即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也使美国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很好事例。
二、“怎么办”——科学地办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发掘
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产业化的进程,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创造精神财富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内蒙古大草原就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源远流长、特色浓郁、内聚活力的草原文化。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草原民族能歌善舞,是全国著名的“歌舞之乡”;文化文物遗存众多,是全国的文化文物大省;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貌奇特,是国内外宾客向往的地方;各民族生活习俗异同,形成了异彩纷呈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开发,全面提高内蒙古的文化生产力。把草原文化作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的生产资料,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生长点。要坚持走“特色”之路,立足于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民族、民间、自然文化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坚持民族化特点,强调自有文化的个性,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这是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要以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影视业(含动漫)、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和龙头,演艺、出版、报刊、会展业跟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草原主题文化产业体系,占领市场制高点,掌握市场话语权。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着重点:发挥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
文化旅游具有把诸种文化产业交融起来的功能,已经转化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验活动,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工艺品、民族生态文化资源、民族建筑、民族哲学及宗教、民俗节庆等都可以作为资源,被创意和开发成为具体的体验项目—文化旅游产品。
内蒙古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有美丽的草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梦幻般的森林冰雪、别样的边城异趣等。近年来,加强对辽文化、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遗存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内蒙古旅游业之中,促进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内蒙古旅游业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彩。内蒙古现已有118个A级景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与此同时,牧户游、农家游、蒙牛工业游、鄂尔多斯羊绒、北重兵器城、河套酒业等牧区乡村和工业旅游项目也在悄然兴起。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凸显文化创意的灵魂作用
1.文化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生产者的一种创意活动。创意产业必须依靠人才智力支撑。内蒙古文化产业实现腾飞,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经营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2.文化创意插上科技翅膀。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无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或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无法忽视民族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自治区促使科技对文化产品的渗透,一方面要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同时要通过培养选拔人才、积极引进人才、有效激励人才,探索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文化博览等新兴产业,发展有声读物、电子书刊、手机报、数字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建立民族创意产业园区和高科技开发中心,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有力地推进整体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发挥园区基地的培育孵化作用
1.把园区基地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园区和基地为草原主题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的发育搭建平台。呼和浩特应充分发挥人才、信息、资本、交通、物流等优势,建设“中国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基地”,为系统开发和生产草原文化产品提供平台。基地建设应开发以草原文化为内容的数字信息库、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网络游戏、网络期刊、动漫、手机平台产品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定期举办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创办国际草原文化主题影视节,使之成为国际草原主题文化产业中心、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草原文化保护与开发示范区。
2.把园区基地建设与品牌塑造结合起来。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只有打造一批知名的文化品牌,民族文化才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园区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把民族文化资源、专业设计人才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作为市场竞争的“名片”。近年来,民族地区虽然加大了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力度,但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较低,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资源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依托和整合优势文化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开发利用,对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对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3.梳理本地文化资源,为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和民族文化品牌创造条件。近年来,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打造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一系列知名节庆品牌,建设了大盛魁、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推出了民族音乐《安达组合》、蒙古族舞剧《诺恩吉雅》、电影《额吉》等各类文艺佳作,扩大了内蒙古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文化产业的张力点: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1.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对我区文化、艺术、文物、非遗等适合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艺术资源分门别类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源库,并与文化部“文通网”和“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网”相衔接,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做好基础工作。在继续打造无伴奏合唱、安达组合、蒙派杂技、蒙元文物等我区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同时,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潜力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加强指导,不断推出新的品牌项目。深入挖掘和悉心研究我区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潜力,与国家和国际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紧密衔接,在艺术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物展览等方面打造一批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带动我区民族文化艺术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2.积极参与草原文化对外宣传。按照艺术、非遗、文物等各个领域进行分类,制作内蒙古对外文化宣传册及音像资料。举办并参与重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介并争取我区项目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海外“欢乐春节”、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对外合作考古发掘等国家文化活动,组织参加自治区政府在国外举办的内蒙古文化周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争取与3—5个国家在多个领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际社会对内蒙古的认知和理解。
3.加强民族对外文化贸易。瞄准周边国家的文化市场,扩大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民族优势、地缘优势及现有的经济贸易等优势,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并可通过合资、合作、营销代理、建立营销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内蒙古文化产品的推销和销售,使周边国家成为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腹地。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