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远梅
【关键词】初中数学 设疑技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52-01
所谓设疑,就是把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思考。教师在编制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以生动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达到让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的效果。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优化设疑艺术展开论述。
一、诱发思考
在新课改活动中,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就必须从诱发学生思考这一环节开始,善于设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些将解未解的谜团面前,产生探究的好奇与冲动,为高效课堂的构建、为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积累资本。如,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不等式的大小比较》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就解不等式a-2>5进行提问:(1)为什么要在不等式的两边加上2?(2)如果在较大的一端加上2,较小的一端加上1,不等式两边的大小是不变的,但a的取值范围却发生了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讨论。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说出具体因果来,无论是数学理论的推导,还是数学语言的表达却都不是那么容易。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创新的精神与意识,通过排除一个个的认知冲突,学生不仅弄清了不等式方向改变与不改变所需要的条件,而且拓展了思维,契合了当前课改的精神,吻合了数学知识的本质之美。
二、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的问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问题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控制提问的难易度。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切割线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的内容,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及其证明。然后提出问题:若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会有哪些情况出现?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出圆幂定理的共同之处是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是外分线段,以及在切线上定理中的两端点重合。这样的导入和提问,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新知识,同时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当然,数学课堂中的提问难易程度也和教学阶段有着直接的关系,譬如,在刚刚讲完相关的定理与法则、公式之后,我们提问的问题要更多地从基础出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能力之后,才能适当加大题目的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在难易适度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把握一定的梯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三、适当追问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都会感觉到,学生在学习与解决问题时,常常存在着认知较为肤浅,理解不够深入,有着极强的想当然等不足,要克服这些缺陷,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意识引领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就需要进行追问。但追问绝对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无理取闹,它更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缜密性与全面性,注重学生理性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如,在教学“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首先给出三个二次函数,让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不同坐标,再组织学生分析这三个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有着怎样的特色与不同。待学生回答出来分别是两个交点、一个交点和没有交点之后,再组织学生分析推导怎样的二次函数分别具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和没有交点。最后,笔者再通过多媒体放映仪出示多个二次函数,让学生判断它们与x轴的交点情况。整个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说,正是不断地追问,使得整个课堂呈现了非同寻常的精彩,也给教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之,课堂提问按课堂题材的不同而应采用不同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好奇与疑虑,引导学生在数学的知识长河中恣意徜徉,在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处拨动学生内心的每一根弦,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