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政治的艺术宣言

2013-04-29 00:44
东方艺术·大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天安门策展宣言

“消极或抵抗?”一个看似必须迫使你从正负两极中选择一个端点作为自我立场的展览标题。虽然有“?”作为缓和对立情绪的后缀,但从展览中大量出现的天安门、领袖肖像等元素来看,对于政治的泛化意图还是会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对抗基调,并让体制化的政治内容在与其对应的视觉显影中表现出另一种期盼着民主的排他性。

这次展览中展出作品的涵盖了很长时间跨度—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至今。策展人也为展览梳理出了很明晰的理论线索,包括:“精神中轴”、“伟大的肖像”、“日常与集体”、“排演”和“地缘与国际想象”五部分,但在从文字走向形象,再由形象引发意义的过程中,从“造神”转向“渎神”的老套话题,并未在艺术家们近似的创作手法中生发出些许的新意。如宋冬在人潮拥挤的天安门前不停地变换着位置,并做着缓慢的跳跃运动;赵赵用强力胶将一块石头粘在象征着权利集群的广场上;艾未未早年间拍摄的、在天安门前露出内裤的女子等,均表达了一种毫无悬念可言的“不合作立场”,这种具有极高趋同性的默契态度抹平了不同时代间的差异,而将对政治的反讽作为一块可以被任意变形和扭曲的胶泥,并以潜在的优越感坚实地履行着作品说文解字的简单功能—从建立“诸神”谱系的政治群像,到以另一套准则来拆解“诸神”的自我分封,艺术家是否只要发出一声对于所谓“昏聩”的冷笑,就可以涵盖所有对于体制内腐朽的彻底否定了呢?

而在“反讽”的狂欢中,“同仇敌忾”的群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作品间的质量差异,作为观众的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指责的态度—建立在自我立场绝对正确性之下的俯瞰式指责—而并未体验到对话的可能性。如一位艺术家让一个小男孩在视频中重复念了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冗长讲话,仅仅在无趣的时间延续中表达着最简单的作品含义,却悖论地陷入到他想要嘲讽的、教条模式的循环之中。同样在徐震的早期作品中,以各种军事模型—坦克、飞机、军舰等—跨过中缅边境的意淫之举,再配上类似新闻联播式的解说之声,更多地强化出的是一种戏谑的态度和操作现场的游戏氛围,而与策展人皱眉凝思出的“地缘与国际想象”—从直面国内的政治现实抽身于国际情境,话语环境的转换使艺术家变为他者的目光观看与思考,在凌空凝视下政治更像是一种关系、一个静止的概念,与其没有切肤之近,对其推演表现使它回归到客观与平和的素材的地位,比照现实更是多了回旋之地—间的联系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当从文本出发的策展思路已经在纸面上勾画出非常完整的理论框架之后,作为填充在段落间作品,却更像是一些用来修饰枯燥宣言的华丽形容词。在我看来,这次展览中充满了以相同的思维模式来复述概念的自我陶醉,和企图逆反的墨守成规。而它所宣扬的思考是否真正改变了什么呢?作为质疑体制政治的激昂宣言,不也是政治中一种千年不变的陈旧规则吗?而依附其上的外衣即便再华丽,却终也逃不脱被吞噬与被匿名的危险。

猜你喜欢
天安门策展宣言
天安门前留笑影
牧歌飞到天安门
青春宣言
关于策展
Father's Day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前看升旗
柔软宣言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