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阅读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提高阅读的品质呢?以下略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内容的调控
过程较长的阅读,比如中学六年的阅读,情况比较复杂,常会出现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系统”,这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的信息环境就是变动不止的,各种信息会通过报纸、刊物、书籍以至于广告、电视、无线电等不断传来,使你目不暇接,耳不绝闻,给你的阅读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等也在发展变化,这也会直接起作用于阅读。这样,如果不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阅读就可能出现某种偏颇和失误:或者失之于片面,只抓到东鳞西爪的一些“知识碎片”;或者“狼食鲸吞”、“贪婪不止”,结果反被知识的海洋所“吞没”;或者像失去舵桨的小船,在风流中偏离自己的航道和目标。那么,中学生应该怎样调控阅读内容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围绕学习任务。中学生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国家为了使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定了中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印了系统配套的教科书。认真阅读这些教科书,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关键,是全面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对此,要高度重视,积极落实。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提高。”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因而大家还要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证明:一个学生要想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就不能光啃课本,而是要结合课本的学习,在课外阅读上认真下一番功夫。
第二,要结合志趣。结合志趣读书,这是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的一条成功经验,例如科学巨匠爱迪生,年轻时读书比较漫泛,收效很小,后来经过别人指点,分析了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把学习的目标定在电学上,终于积学成才,一生的发明创造多达两千项。同学们也要在全面完成各科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门学科,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智能,为今后的研究和创造,夯实最佳的起飞点。
第三,要适合自己的需要。别林斯基说:“阅读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一是指思想观点错误或格调庸俗低下的书,这毫无疑问是要加以摈弃的;二是指内容虽好但与自己的任务、目标没有内在联系的书。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见书就读,也会空耗许多精力和时间,造成“阅读的浪费”。“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来阅读,可以高屋建瓴,事半功倍!
此外,读书还有一个“博”与“精”的问题。一般说,中学生还不“博”,但坚持读书,积以时日,就可能逐步“博”起来。然而前人的经验又说明,一个读书治学,“博”到一定程序的时候,就必须向“精”的方面发展,只“博”不“精”就像只有弓没有箭、只有塔座而没有塔身一样。当然反过来也不行。在这方面,周恩来同志是一个光辉的典范,他知识渊博,又要求精专。1943年重庆红岩村整风时,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这样规约自己:“要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阅读的方法讲究
巴甫洛夫说:“科学是依赖于方法的进步程度为推动而前进的,这句话并不假。方法每前进一步,就如我们上升一阶一样,它会使我们展开更广阔的视野,因而看到前所未见的对象。”毛泽东同志还生动地把方法喻为渡河所需要的桥和船。读书也要讲究方法,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谁有良好的方法,谁就能在向科学高峰攀登时捷足先登。良好的阅读方法,来自于前人读书方法的学习和借鉴,来自于实践中的摸索和创造。现在,向同学们介绍一些阅读方法。
(一)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善于读书的人,产生过许多至今值得借鉴的读书方法。例如:孔子的温故知新和学思结合。这位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读书方面有很多脍炙人口、世代相传的名言,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最受赞赏,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韩愈的“提要钩玄”。在《进学解》里,韩愈说,他读书,“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定探索它的主旨。”“提要钩玄”要求掌握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这就要求读书时目到、心到、口到、手到,统观全局,认真思索,还少还了要做摘录,写笔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他在《又答王痒书》中曾作过解释,大意是:一本书的内容很丰富,如果把其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做“敌人”,那读者就如同“八面受敌”,而人的精力不能“八面出击”,只能把它们分而割之,逐个击破,每次只集中攻读一个方面,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最后全面歼“敌”。这也是精读的一种方法。
朱熹的“熟读精思”。朱熹一生热心教育事业,诲人不倦,他的读书方法源于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传统读书方法的集中体现,他的学生将其归纳为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虚心涵咏”指读书要虚心,要“平着心”去称量、考虑和领会书的内容;“居敬持志”是说,读书做事都要抱严肃认真的态度,都要专心致志。在朱熹六条读书方法中,以“必须记得、背得”为要求的“熟读精思”这条,最有代表性。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人的读书方法与韩愈、苏东坡、朱熹等人的不同。且举两个例子:
一是诸葛亮的“观大略”。陈寿在《三国志》里这样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时,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亮独观大略。”言外之意是,诸葛亮读书站得高,望得远,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在那些非本质的“细微末节”上花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读书方法,带有一种政治家的气概。
二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陶在《五柳先生传》中,借五柳先生之口,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由此可见,陶渊明对于读书,一是酷爱,二是强调“会意”,三是“不求甚解”。这里的“不求甚解”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是指不咬文嚼字,刨根问底,在诠释考证上大花时间。有人说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读书方法,不无道理。
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读万卷书总是受益匪浅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