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改造与探讨

2013-04-29 06:44王骏峰
中外建筑 2013年7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挑战对策

王骏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滨水地区的功能重点从交通枢纽转变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环境中自然要素最综合的区域,也是人们生活休闲行为活动中最乐于接触的地带,基于此,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以上海世博家园中汾泾滨水景观设计方案的实践,探讨滨水景观在设计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总体设计对策。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146-03

1.前言

滨水区是城市中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种景观形态。伴随着水体不同的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溪流、湿地、湖泊、人造水渠、河岸……呈现着有着不同的景观效果。滨水区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鉴于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运输、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等等,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需协调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因其涉及的内容广泛,现代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

2.核心问题剖析

在过去,人们通常着眼于如何有效利用滨水空间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都面临着污染和景观质量不高的问题。随着城市的转型,人们认识到开发和更新滨水景观对改善沿岸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滨水景观的综合功能优势,提高城市滨水景观质量,创造符合时代需求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优质区域成为滨水区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滨水驳岸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立式驳岸,或用石块、混凝土块铺成的斜坡驳岸。这样的驳岸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首先,破坏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人工设计的设施强硬的将河水与岸边的植物分割开,水生陆生生物之间的平衡链条被打乱,丧失了这些生态要素本身生存、栖息场所,造成了驳岸区生物资源的丧失和生态失衡。其次,拓宽河道,固化河岸,加快了河水的流速,导致下游大量的泥沙沉积和淤塞。

3.上海世博家园中汾泾滨河景观

3.1设计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1生态环境问题

场地介于浦三路与中汾泾之间,中汾泾裁弯取直后,横越而过的三里路、高清路、规划二路、华夏西路,使得中汾泾该段形成破碎化的带状空间。该段设计长度大约为2258m,中汾泾两侧绿化总面积为53560m2。目前中汾泾水质恶化,由于污水没有纳管,现场大部分污水往中汾泾流淌。如何净化河道上游未水和下游出水的水质?如何利用现有的地形、水文特征?是本案解决的难题(图1、图2)。

3.1.2市民游憩体验问题

世博家园中的一段绿地为高压走廊,从心里感觉与景观效果看,都不能够提供良好的游憩空间。另外,项目的建设使得原本近于污染的河道即将重换新颜,而城市滨河绿带处于水陆交界的边缘,具有明显的生态边界效应,同时也能满足人们日常的亲水、游憩需求。由此带来的市民对于滨水游憩体验的需求,也对本案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合理进行地形改造和植被种植,营造丰富的滨水体验空间?如何合理组织机动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系统,解决场地内外多种交通方式的沟通与衔接?这些构成本案需要解决的又一大问题。

3.2总体设计对策

3.2.1延续场地肌理,构建场地记忆

中汾泾河道(川杨河一三林塘港)沿岸滨水绿地范围从6m到70m不等,依据绿地的空间范围、社区功能的需求、以及生态环保的要求等,对其进行自然生态修复,构建两幅各具景观特色的篇章,即华夏西路至三林塘港区域的主题园区和华夏西路至川杨河的滨水景观区。

3.2.1.1主题园区

贯穿“忆——土地历史足迹”的理念,在城市的荒漠中寻求山、水、岛等自然景观。

忆山:堆叠园区地形为山,结合周围水系展现山水景观。

忆水:在原有水系基础上,裁直取弯,求得变化的水体景观。

忆岛:以乌岛为主题,设计生态岛,以轻快的飞鸟、清脆的鸣声给绿地带来无限的生机。

忆田:运用篱状植物,模仿农田肌理,反映城市的异质景观。

3.2.1.2滨水景观区

通过绿地植物的自然组合,体现滨水的自然景观(图3)。

3.2.2构建多样道路系统,形成虚实结合、富于变化的空间游憩和体验网络

3.2.2.1滨水空间的多样性(图4)

根据中汾泾河道沿线宽窄不一的场地特征,将已经远离我们城市生活的自然景观再现于场地中,如:山体、缓坡、小丘、河流、甚至岛屿等。通过挖湖与堆岛、堆坡,改变单一直线型的滨水岸线形式,并且就地进行土方平衡。同时可以兼顾驾车与行人的感受,在浦三路侧的中汾泾形成适时遮挡,适时开敞的河滨景观。沿岸重要节点处设计多个开放空间,如广场、平台等,满足居民多样的活动需求。

3.2.2.2连贯的滨水步行系统

在场地绿色基地上,将围绕世博家园的绿带通过步行系统连接起来,在桥下架设木栈台以连贯步道。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自行车道,具有现实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城市绿道网络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调节景观结构,连接破碎生境。

3.2.2.3小型鸟岛的设立

中汾泾东侧绿带临近三林塘港河口绿带最宽处达到60-70m,通过挖湖造岛,形成节点性斑块。考虑各种类植物在引鸟中的作用进行搭配,种植大量招乌、蜜源等植物吸引鸟类、昆虫栖息,如钱氏冬青、香樟、朴树、桑树、樱桃、女贞等。另外,对植物造景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满足鸟类食、栖、隐匿和逃避、繁殖各项需要,以最大限度模拟自然生境。宜受干扰区域栽以灌木,搭配乔木产生与岛内的隔离;在水岸线周围宜以灌草结合为主,结合水域形成较为安静隐蔽的场所,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或湿生草本,营造湿地生境;在外部干扰较少的地域栽种高大乔木以成林。突出斑块边缘,营造乔灌、乔草、灌草复杂多边缘地带,将生境复杂化。临水处设置观鸟亭和休憩平台,供人们远观。根据乌岛高程设计和规划面积,建议总草皮斑块面积在30%-50%之间,单草皮斑块面积不小于80m2,对于草种的选择,一般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乡土草种或杂草。乔木种植面积不小于30%(按每棵种植面积1m2计算),至少有20%乔木为高度大于4m的个体,灌木种植总面积在40%-60%,包括林下和独立灌木(图5)。

3.2.2.4生态驳岸的建设

改变传统的混凝土护岸建设,整体驳岸采用生态处理方法,采用水生植物根系未固定边坡,凹凸岸线,扩大洪水行水水面,建设蓄水绿地,增加景观边界。

①驳岸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主要致力于在护岸植被形成之前,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来保护护岸。当岸坡超过自然安息角或土质不稳定时,需要对护岸进行人工防冲蚀和加固处理,可用稻草、麻黄、椰壳纤维等自然界原生物质作垫子、纤维织物等,通过覆盖或层层堆叠等形式来阻止土壤的流失和边坡的侵蚀,并在岸坡上种植植被和树木。当这些原生纤维材料缓慢降解,并最终回归自然时,岸被的植被已形成发达的根系而保护岸被。原生纤维材料中以椰壳性能最佳,其保水性好,耐久性强,寿命可长达5-6年。

②雨水、污水净化技术

中汾泾景观设计中,模仿自然形态对原绿地水系进行改造,营造湿地景观。对受交通影响排放的污水以及雨水,经滨水绿地的渗透及初步过滤净化,污水处理设施的沉淀、过滤、曝氧等处理,再经湿生植物、水生植物进一步吸附营养物质,确保污染的零排放,进而可直接用于绿地灌溉,达到可持续利用。

③灌溉技术

中汾泾滨水绿地灌溉采用多种灌溉方式结合的模式。将原有灌溉水利用率提高至80-90%,尽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使用率。主要灌溉技术有:喷灌、滴灌、微喷、涌泉灌。同时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采用自动化控制灌溉,向植物提供“精确”灌溉,完全满足不同植物、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的不同灌溉,使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水资源的来源上,尽可能的采用就近水系水资源、雨水回收等水资源等,提高雨水等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减少城市用水。

4.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是一个城市从起源到崛起的见证,滨水景观也是诸多景观中最具有文化魅力、最吸引人的景观。对于从业者来说,如何建设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方式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然而现代意义的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才刚刚起步,其中所出现的成果与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总之,笔者认为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性的发展模式,才能推动城市滨水景观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挑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老城区滨水景观更新后评价研究
叽咕乐挑战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