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力
摘要:本文以嘉定新城幼儿园为例,借助童儒先生的“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造园三境界理论,梳理大舍借鉴江南园林造园手法,重构江南的路径。
关键诃:江南园林;情趣;大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67-02
1.前言
相比西方,中国人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绘画、诗词、园林等方式“重返自然”。现代建筑以自然的征服状态表达与自然的对立,而中国传统建筑、江南园林则注重天人合一,通过模仿自然,实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旨趣。江南园林承载了数千年具体生活经验,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环境营造特有的观念,反映了传统文人的情趣与世界观。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江南园林也成为当代建筑师灵感的来源。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大舍)在设计中屡屡提及江南园林对其设计的影响,“我们对江南园林的兴趣是一直都有的,但对园林的理解和新建筑的设计之间常常也只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大舍对于园林的借鉴,脱离了形态直接模仿,更多的是从境界上,通过非常现代而抽象的物质表达,在若即若离中,使江南气质与神韵得以重构。
童僬先生在《江南园林志》提出造园有三境界,即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他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详细解读这三层境界的含义:“园周及入门处,迥廊曲桥,紧而不挤。远香堂北,山池开朗,展高下之姿,兼屏障之势。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张弛起合,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然布置疏密,忌排偶而贵活变,此迂回曲折之必不可少也。放翁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侧看成峰,横看成岭,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人第三境界矣。斯园亭榭安排,于疏密、曲折、对景三者,由一境界入另一境界,可望可即,斜正参差,登堂入室,逐渐提高,左顾右盼,含蓄不尽。其经营位置,引人入胜,可谓无毫发遗憾者矣。”童僬的疏密、曲折、对景的造园三境界理论对当代建筑设计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嘉定新城幼儿园项目位于上海北部嘉定区,大舍以集中的体量应对空旷的场地,巧妙地组织空间、流线和形体,塑造出一个有趣清新而富有江南诗意的幼儿园建筑。本文将借助童儒的造园三境界理论,以嘉定新城幼儿园为例,梳理大舍借鉴江南园林、重构江南的大致路径。
2.疏密得宜
2.1虚实之间
疏密得宜首先体现为空间组织的虚实得法。童儒认为,园之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浮生六记》中也提到: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迥曲折四字也。大舍对于空间研究的类型有“院落”、“村落”、“假山”等,大合将其称之为“原始空间”,并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对此进行精心的空间组织。他们常常把原本可以一幢房子就能解决的问题拆解为几幢房子、多个空间去解决,化整为零才有更多机会处理房子或空间之间的关系。而在嘉定新城幼儿园设计中,大舍却反向操作,有意把体量做整、做大,集中起来。这样做是对空旷场地的积极应对,让建筑避免沦入郊区无序杂乱的碎片化景观中。在这个完整的建筑体量中,大舍首先确定了两个不同主体空间:一个是北侧封闭的坡道中庭,是主要的交通空间,另一个是南侧不同标高、呈堆积状的班级功能空间,两者采用并置的空间组织模式。把虚空作为幼儿园内部领域的核心,通过入口处的一座小桥,来到被大舍称为“假山”的中庭,该区域由一对坡度较为缓和的斜面组成,连接着入口与三十多间课室。斜面两端都有一个院子,院子中心种着一棵树,成为亲近自然的场所。幼儿园两个主体建筑并置的布局简单明快,充满活力,融合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空间体验——入口处的虚空和水平对比于教师的密度和垂直,体验的反差对比产生了空间的节奏感。中庭的“虚”空间和教室的“实”空间并置组合,源于大合对江南园林中“园”与“宅”并置结构的理解,契合柳亦春所提出“离”的理论,是获得身心平衡的一种深层结构方式。
2.2七窍通畅
提到江南园林,很多人会想到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太湖山。嘉定幼儿园的整体形态基本符合太湖山“漏、透、瘦、皱”的特征,在素墙与金属穿孔板的覆盖下,体态柔和,玲珑剔透,亭亭玉立,立面凹凸错动,层次丰富。幼儿园南立面上下两层之间活动平台与卧室、活动室间隔交替,立面上产生出一个个洞口,这些洞口被赋以鲜艳的色彩,在白色穿孔铝板覆盖出的完整体块上,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
3.曲折尽致
3.1深远感
日本造园家小堀远州认为庭园以深远不尽为极品,切忌一览无余。传统山水画在二维的平面上创造深远的意境,江南园林则希望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深远效果。按陈从周先生所提的“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方能“咫尺天涯,余味无穷”。嘉定幼儿园设计了起伏空间和曲折坡道,错落半层的班级由缓坡连接,行走其中,宛如穿行江南古镇的街巷,犹如踱步江南园林的曲径,又如展开中国山水画的卷轴。路径体验上的深远,增加了空间层次,在视觉上强化深远感。通过深远感的营造,让时间在空间中变慢,通过移步换景,不断回味、停顿,让现代社会中遗失的“缓慢”的感觉得以找回。
3.2弱秩序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有言,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曲折尽致不同于现代建筑提倡的快捷、高效和一览无余,而是通过游离而暧昧的联系,达到陈屹峰所谓的“弱秩序”。在陈屹峰看来,弱秩序的空间体系的意义“同时来自于组成整体的各空间本身、各空间之间的关联与分离,以及它们所共同构成的整体,这样形成的意义具有多义的、含混的、不确定的乃至通俗的意味,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更是对现代建筑一贯追求呵护理性,讲求真实、明确,力求避免含糊性和不准确性的一种反思,这种对单一、明确的挑战”。这种弱秩序在嘉定幼儿园设计中,通过曲折变化的坡道体现得淋漓尽致。
4.眼前有景
4.1借景与对景
借景与对景是造园的重要法则。《园冶》有云,“园林巧于因借”,对景物“俗者屏之,佳者收之”。陈从周看来,当封闭的园林中无景可借时,园内应尽量采用“对景”的办法,两者实质是一样的,园内的“借景”即园外的“对景”。嘉定幼儿园南北两个体块采用一虚一实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前提正是出于景色的因借。而在北面封闭体中,大舍更多从对景上着眼,沿坡而上,既旷且幽,俯仰之间,皆有佳景。
4.2漫步:发现之旅
建筑和音乐一样,都是时间的艺术,必须考虑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移动的方式。北宋郭熙认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他认为“可居可游”比“可行可望”更具有意义。“可居可游”意味着自然条件中允许人的存在、建筑的存在,也意味着这种建筑的存在正是为了人的活动而与这山水发生紧密关系。江南园林之所以迷人,在于它通过景观营造,引发自由的移动,可居可游可漫步,“山回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不知不觉进入造园的第三层境界中。在嘉定幼儿园里,我们可以期待阳光明媚的中庭徘徊,一场不期而遇的缓坡邂逅,午后阳光下的庭院独坐,慢的体验所带来的愉悦感成为一种更高阶的功能得以实现。在可居可游的建筑中,有意识的景观组织引发无意识的漫步,逗留、徘徊、邂逅、独坐,都是一种发现之旅。
4.3光线与色彩
建筑北面封闭体中,光线从天顶洒下,漫射在整个中庭。光线通过阳光板及细密的单向梁的层层过滤,缓慢而均匀地弥漫在整个空间内部,强化了内向空间光明与静谧的氛围,并延展空间的深远感。中庭空间内的漫射光线区别于夹缝中的外部直射光线,让从中庭空间进入班级空间的过程更富变化。建筑南面面向公园与河道,每间教室都开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窗户,窗户外覆盖了一层薄金属穿孔板,经过穿孔铝板的过滤,光线进入教室内部后变得不那么刺眼,加上局部彩色玻璃的使用,教室的光环境非常柔又富于变化。
色彩也是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嘉定幼儿园色彩响亮、轻快,鲜艳的色彩符合幼儿活跃、生动的性格。幼儿园的活动平台使用红色,红、黄等温暖的颜色可以加强空间的活跃性。而黄色是相对温和的一种,将中庭内的坡道底部漆成黄色,也有助于将坡道的元素强调出来。
造园,是在人类所认知到的“真山水”的秩序中,营造一个“万物芸芸,吾以观复”的世界,观自然之“象”而修炼身心之“象”。目前大部分的中国当代建筑,却失去了提供人们安定感和启发性的功能,无法成为心灵的庇护所。可喜的是,在嘉定幼儿园,我们阅读到江南建筑中特有的“淡淡的诗意”,它重构了我们心底的江南,也抚慰了我们内心的乡愁。大舍一如既往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对本土的当代理解,在现代主义的道路上继续着诗意的探索。